2016-08-15 23:18:29
今天我們趁熱打鐵,給不要怕重復一個核動力。
生命中最幸運的事情莫過於找到自己的使命,然後義無反顧的投入其中,從此一往無前,至死不悔。
我相信,在勤奮面前任何的方法技巧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熱忱(Passion)面前,勤奮也黯然失色。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中感慨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
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在早年發現自己的使命並堅持下來是多麼幸福的事情。比爾蓋茨、喬佈斯於計算機行業,愛迪生於電學,牛頓於物理學…我所指的幸福,並非是他們的偉大成就,而是他們投入自身所愛的那種如癡如醉的狀態。我們都聽說過牛頓忘記吃飯的故事:
一天,牛頓約朋友與他一起吃飯,飯菜都已放在桌上,而牛頓就是遲遲不肯走出他的書房。朋友知道他古怪的作風,就坐下來等他。等瞭很長時間,牛頓還是 沒有出來,他的朋友知道,牛頓一定沉浸在新的理論探索和研究中瞭,以致他忘記瞭吃飯。因此,就不再等他,自己先吃,並將桌子上的雞拿來吃瞭。吃完後,他想 與牛頓開個玩笑,他把所有的雞骨頭放在盤子裡蓋好,然後,迅速地離開牛頓的住所。幾個小時後,牛頓走出他的書房,感到肚子很餓,他看到飯桌上已擺好飯菜, 就坐瞭下來。他揭開蓋子,發現盤子裡凈是雞骨頭,他非常驚訝,他掉過頭來,看看時鐘,發覺通常的吃飯時間已過瞭。 “對”,他自言自語地說:“我記得沒有吃,可能是我記錯瞭。”於是,他從桌邊站起來,走回他的書房,又開始他的探索和研究。
小的時候看到這個故事隻是把它當作笑話。長大一些就開始敬佩牛頓的勤奮。而現在,卻是羨慕牛頓的幸福。為什麼全神貫註的人是最幸福的呢?心理學傢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曾 經提出瞭這樣一個概念:Flow(“流境”)。他認為人類最快樂的狀態是投入一個有挑戰、符合個人能力的工作中,全神貫註,忘記其他的一切(閱讀註:這種狀態,也許很多人在玩遊戲的時候體驗過)。這就能解釋為 什麼很多作出偉大成就的人投入一生的時間去某一項別人看來枯燥無味的事業中去。他們的動力並非源自事情的結果,而是事情本身。
我們都知道成功在於堅持。卻更清楚堅持的困難。一時的沖動能保持三五天就很不錯瞭,然而偉大的技藝卻需要長達十數年的刻意練習。堅持需要持續不斷的動力。究竟持續一生的動力從何而來?我們普遍認為長期的刻意練習是痛苦的折磨(傑夫·科爾文的《哪來的天才?》)。然而Flow的理論卻是相反的解釋。Flow理論認為全身心的投入本身就是最幸福的,這種投入本身就是最大的動力源泉。愛因斯坦也支持這種觀點,在慶祝普朗克60大壽時,他說道:
渴望看到這種先定的和諧,是無窮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們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專心致志於這門科學中的最普遍的問題,而不使自己分心於比較愉快的和容易到達的目標上去。我常常聽到同事們試圖把他的這種態度歸因於非凡的意志力和修養,但我認為這是錯誤的。促使人們去做這種工作的精神狀態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的精神狀態相類似的;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
還是來自:筆記人生——動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