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彩票還是買保險?

2016-08-15 23:18:14

聲明寫瞭,我們的智慧之旅還在繼續,本文試圖討論的內容歸結於下面這兩個問題:

第一,如果讓你花一塊錢買一個概率為0.005%的贏取10000元的機會,你是否願意買?

第二,如果讓你花一塊錢買一個概率為0.005%的避免損失10000元的機會,你是否願意買?

據說現在高考都考概率瞭。如果上面兩個問題是高考的判斷題,任何一個知道概率是什麼意思的人都會選擇否,否。10000元乘以0.005%是0.5元,也就是說,這兩個機會的“數學期望”隻有0.5元。

第一個問題實際上說的是買彩票。據有人統計,價值一美元的彩票,在美國中頭等大獎的概率平均是一億七千五百萬分之一。而頭等獎的獎金平均是四千三百 萬美元。也就是說,如果你是沖著頭等獎去的,那麼一元彩票的真正價值隻有0.24元。即使是把所有小獎項都加上,一元彩票最多也就值0.5元。這個結果其 實是理所當然的,否則的話誰還會賣彩票?賭博也是一樣,玩傢贏錢的數學期望一定低於其所出的錢,否則誰還開賭場?彩票是不懂概率的人繳的稅,買彩票是非理 性行為,這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瞭。

但是同樣的邏輯也適合於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說的實際上是買保險。我們買保險花的錢一定高於保險理賠的數學期望。否則保險公司就賠瞭。

絕大多數買彩票的人都是白花錢。絕大多數買保險的人也是白花錢。既然買彩票很愚蠢,那麼買保險就不愚蠢麼?買彩票的人至少支持瞭社會福利,而買保險的人隻不過養肥瞭保險公司。

這就是本文想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最近一直困擾我。既然彩票和保險都有市場,那麼二者必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認為,“數學期望”這個概念對保險公司和彩票發行者來說很有意義,但是對我們這些隻買一張彩票和一次保險的人來說並不是決定性的。

購買保險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輸不起。房子被火燒沒瞭對很多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局面,而相比之下保險費則是可以接受的。但這種輸不起的精神很可能是非理性的,因為房子被火燒沒瞭這種事情是非常,非常罕見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這本書的第七章,The High Price of Ownership, 說的就是我們總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產生感情,從而高估其價格 — 我們對“失去”的恐懼超過我們對“得到”的喜悅。很遺憾這本書沒有分析人為什麼要買保險。

而且“輸不起”也不是絕對的。對很多人來說可能贏瞭一萬元不值得特別高興,輸瞭一萬元也不值得特別難過。那麼如果不是一萬是一百萬呢?如果是一千 呢?顯然並不是所有的保險都值得購買。買個筆記本電腦,加點錢可以獲得多幾年的保修,很多人會判斷不值。但你憑什麼來決定“值得”的尺度呢?又或者如同數 學期望計算的那樣,所有保險都不值?

為避免重新發明輪子,我寫此文之前曾用 Google 做瞭一點調查,看是否早有別人探討過這個問題。在中文網頁上沒有得到什麼有意義的結果:所有文章都在感慨買彩票的人太多太愚昧,而與此同時卻呼籲大傢買保 險。如果這些文章說的是真的,也就是說中國有很多人買彩票卻沒有多少人買保險,那麼顯然中國人的“非理性”方向與“害怕失去”這個方向正好相反。

但是在英文網頁搜索的結果大有收獲,原來有很多經濟學論文專門研究彩票和保險背後的理性因素。很多論文認為買彩票和賭博一樣,並不是愚蠢行為。

買彩票,花一點小錢就可以玩個遊戲,如果你考慮到遊戲本身的樂趣,那麼它就是值得的。但是花多少錢買彩票才合適?這可能就需要建立復雜的數學模型瞭。紐約大學商學院的Xavier Gabaix 似乎就做過這樣的數學模型。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的 John A. Nyman 有篇論文很 有意思,他的角度不是賭博的娛樂性,而是說同樣多的錢,賭博贏來的其實比勞動掙來的價值要高,因為賭博的錢來得容易。(… the salient feature of a gamble to a consumer is not merely that it represents a vehicle for gaining additional income, but for gaining additional income without working for it.)你不能隻考慮獎金的“面值”,還要考慮節省出來的勞動成本。

UCSD 的 John Conlisk 1993年發表在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上的 “The utility of gambling” 則是從個人對風險的好惡角度分析瞭買彩票和買保險的行為。對於我這樣的外行來說,此文的價值在它的引言部分,這裡綜述瞭前人對此的分析。原來早在1948 年,Friedman 和 Savage 就已經用數學模型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的基本假設是特別窮和特別富的人都傾向於規避風險(顯然富人都買保險),而中間的人則傾向於追求風險(買彩 票)。後人則修改瞭這個假設,比如 Markowitz 就認為對風險的接受程度其實跟財富的變化有關,而與這個人本身具有的財富大小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