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生活也需要風險評估

2016-08-15 23:23:39

一份工作做時間長瞭,誰都難免心裡癢癢,總想找個機會換換手氣。

收入低的盼著找個高薪崗位,苦點兒累點兒都沒問題;公司離傢遠的總惦記著能換到附近上班,免得大把光陰白白浪費在路上;工作壓力大的強烈期待下 一個職業能清閑些,就此告別天天加班的日子。你看,就連李開復這樣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人也不知足,渴望著follow my heart(追隨我心),義無反顧地創業去瞭。

不滿足,這似乎成瞭人之常情。

電影《成為朱莉婭》講的就是一個不滿足的故事。倫敦舞臺劇一姐朱莉婭正處在事業的高峰,丈夫邁克爾兼任她的經紀人和舞臺指導,在當時,“他們的組合相當摩登”。但朱莉婭卻對眼前的生活感到疲憊和厭煩,時常有種莫名的失落,她渴望尋找新的刺激,過一種不一樣的生活。

刺激果然來瞭,一個年輕的美國男孩闖進瞭她的世界。於是,朱莉婭的生活開始變得富有激情,站在舞臺上的她更是神采奕奕,眼睛裡閃耀著擋不住的光芒。

可不是嘛,變化總是令人著迷。再美好的東西,也經不住時間的打磨,久瞭,難免心生厭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故事一

女友曾經是個金融白領,高薪、光鮮,令無數人羨慕。套用句俗話,如果一直做下去,憑著她的才華和努力,前途不可限量。可偏偏她覺得厭煩瞭。工作 3年之後她突然辭職,自費到國外學習時裝設計——天天跟時尚打交道,課外作業不是去巴黎就是去米蘭逛街,每天拿著香奈兒或者LV把玩——這樣的生活,大概 是每一個女孩子都向往的吧。

一年之後她回來,出人意料地反水瞭,把所有求職簡歷投向金融行業。她說,時尚圈太浮華太虛榮太以貌取人,這讓她無比懷念金融領域的宏觀視野和嚴謹作風。她用瞭一年時間終於想明白,到底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故事二

有一次在旅途中遇到一個人,金領中的金領。股市熱火朝天的那兩年,他執掌著一支業績不錯的基金,所向披靡。同樣的,就在事業上順風順水的時候, 他突然辭職瞭。因為他覺得,憑著自己的能力,以及這麼多年積累的資源人脈,完全用不著再給別人打工,自己當老板豈不是更爽?誰知道創業路上困難重重,意料 之外的麻煩層出不窮,他這才意識到,自己隻是個專業人士而非管理型人才。

那天我們在小酒館裡聊天,他由衷地感嘆:我發現自己就像一列火車,天南海北去過很多地方。一路上,我一直覺得腳下的兩條鐵軌是對自己的束縛,總 想著要擺脫它們。直到有一天,我真的擺脫瞭,卻發現,離開它們,原來自己哪兒也去不瞭。於是,他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中,覺得格外踏實。

電影裡的朱莉婭也經歷瞭這樣一個過程。當她從“不一樣的生活”中蘇醒過來之後忽然發現,她的情人真正愛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她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艾·維斯,一個一心想取代她位置的女孩。於是朱莉婭開始全面的反攻,在對艾維斯的報復中回歸舞臺、回歸傢庭,重新找到瞭屬於自己的位置,這才真正地“成為 朱莉 婭”。

沒錯,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上,人當然應該有進取之心,不滿足才會有動力,才會帶給我們新的可能性。隻不過,每一次當你躍躍欲試的時候,不 妨先冷靜下來,對別樣生活進行個風險評估:這個“不滿足”的背後,到底是不甘人後的虛榮,還是對平淡生活的反抗,或者真的是找到瞭一條更適合自己的康莊大 道。

其實,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撞大運抓上一把好牌,也不是沒完沒瞭地洗牌重來,而是怎麼樣能把手頭的爛牌打出花兒來。更何況,有時候回過頭看一看,手中的這副牌其實也並沒有那麼差勁。

Footer:

    閱讀PS:是不是越看越迷糊呢?一會教人做出改變,一會兒又讓人再好好想想,其實這就是選擇的智慧——選擇之前猶豫,選擇之後堅定。引用個很幽默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