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人經不起信息碎片化

2016-08-16 23:33:53

最近在閱讀許知遠的《醒來》 一書,其中有這麼一段描述費孝通費老回憶起在1938年回國之後,先後在雲南大學與西南聯大工作的歲月,言道:“這一段時間的生活,是我一生裡最值得留戀 的。時隔愈久,愈覺得可貴的是,當時和幾個年輕朋友一起工作時不計困苦追求理想的那一片真情。戰時內地知識分子的生活是夠嚴酷的,但是誰也沒有叫過苦,叫 過窮,總覺得自己在做著有意義的事。我們對自己的國傢有信心,對自己的事業有抱負。那種一往情深,何等可愛。這段生活在我心中一直是鮮紅的,是永遠不會忘 記的。”

費老的話,讓人深刻感觸於正處在國傢危難中的一代知識分子發自肺腑、可能往後任何年代都不可能再出現的使命感,然而,在改革開放中成長的一代看 來,是否覺得這種感覺卻是充滿距離感。危難時代可以讓人們處於水深火熱,卻往往是精神武器發揮神威的天然環境,共同、簡單且事關生死的目標感替代瞭任何個 人喜好或兒女私情,並非沒有說不的權利,而是看到瞭說“不”的代價。

我們無需責備這一代人的精神離散,就像是一群未經調教的小學生在排斥系統知識,掌握系統認知消耗的時間與精力要遠遠超支於我們的耐心。互聯網把 世界抹平,同時也把世界切割成碎片,信息流被分拆得越來越小豆腐塊進行傳遞,人們在接球與傳球中獲得funny,以至於為什麼會funny,甚至我們大部 分人都不曾思考。或許這是個體能夠以最近距離的方式感知世界轉動的脈博,每一個體都能夠以幾乎零成本、零體力的方式去感知海量而繁雜的信息,我們似乎都得 瞭信息不對稱的恐慌癥。並且,自SNS與微博以後,互聯網變得讓我們更省心,碎片得不能再碎片的信息24小時不間斷隨時推送,此時,每個人仿佛都為信息而 活。

然而這隻是仿佛,信息與我何用,我們卻未作思考,這個時代,感覺變得如此重要,甚至開始支配某些重要判斷。並非這一時代的人不擅於或懶於思考, 互聯網展現的民意智慧足以證明。思考是需要立場的,緣於個體或群體的目標感,更深層次是個體或群體的價值觀。缺乏立場的思考,觀點的輸出者並不會對觀點所 帶來正面或負面的作用作任何的思考,因此,思考隻是不負責任的遊戲。更何況,互聯網還提供瞭匿名思考的天然屏障。

這背後實際上是一場關乎“關註力支配權”的戰爭,一方是洞悉敵方心理的商業機構,一方則是缺乏立場的平民個體。商業機構打著信息化建設的旗號, 做著粘性換廣告的財富遊戲,卻不會留下任何的法律手尾(首尾呼應),因為選擇權在平民個體手裡,客觀上,任何人都可以說不。然而,實際上這是一場道德遊 戲,而非法律遊 戲。法律上不成立是因為每個人體都是民事行為人,但用道德尺度考量的是行為人是否具有判別行為價值的能力。因此,這一場關於支配權的戰爭,實際上是零和遊 戲,商業機構需要關註,而平民個體輸出關註。戰爭的結果不是勝負,而是盈虧。網遊最具有侵略性,其次是SNS,再次是新聞媒體。從目前判斷,個體是輸傢。

總結陳詞:

一、危難時代可以造就一代人的共同目標感,而共同目標感是讓社會機器高效運轉的保證。和平時代人們容易丟失目標感,丟失的結果引起無立場的信息吸收。

二、互聯網行業需要粘性,需要眼球,他們會打著信息化的旗號,變相提升粘性,變相的方式隻有兩種,包裝或誇大信息的價值。

三、信息碎片化是新產生的增強粘性的方式之一,很簡單,搓小的藥丸總比大顆的易食。

四、目標感缺失,碎片化信息的優勢是傳遞速度快,易理解消化,但要真正用起來,需在目標感基礎上構建系統的認識思維。因此,這一代人經不起信息碎片化。

擴展閱讀:小心被互聯網腦殘定律低格瞭你的IQ/EQ。

來自:蔡子方——這一代人經不起信息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