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3:00
因為對網站建設和媒體的瞭解,此後不久,keso進入民營ISP中網公司擔任副總裁,並全面負責“中國下載”網。“當時,上網的很多都是搞技術的 人,下載軟件是個很重要的需求。”keso說。在CNNIC的報告中,這個網站一度進入前十位,keso也因為工作關系,加上寫一些關於軟件和IT安全的 文章,在最初的網絡技術圈開始小有名氣。
2000年4月,Donews網站在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前夕創辦。當時,還沒有“博客”的概念,keso在互聯網公司從事互聯網的工作,自然開始對這個“人人都可開專欄”的網站有瞭興趣。
這時候,互聯網逐漸開始顯現出對媒體“去中心化”的力量,keso感覺到新時代的來臨,因為媒體的金字塔結構正在坍塌,隨之而來的是他不需要投稿, 在網上寫文章,自產自銷就能輕松發表。“發言權分配到瞭我們每個人手上,沒有編輯,誰更新量大就有可能排名靠前。”keso笑著說。
於是,2001年keso也開始開設自己的專欄,在寫瞭幾篇文章之後,迅速引起瞭人們的註意,積累瞭不錯的聲譽。“雖然開專欄門檻很低,但很多人在 觀望,所以使用比較早的人,就能較早獲得影響力。”從那時開始直到今天,他的文章內容一直是以評論為主,隻談互聯網行業而不涉及其他,8年多來從未改變。
之後,博客中國上線的時候,創始人方興東主動聯系keso,給他開瞭個博客。“但一直是他看著我的博客,自己在博客中國手動更新。”keso說。2003年“非典”時,因為人們不方便聚集,互聯網信息溝通的需求大增。keso開始明顯感覺到,每天來看他文章的人多瞭起來。
keso真正個人影響力的建立,是在他2003年末正式在Donews開自己博客的時候。最初,他的博客每天有一兩百人訪問,他自己覺得這個效果還 不錯,但劉韌(Donews創始人)對他展望道:“你這個博客,估計很快每天訪問量就能超過1000次瞭!”當時,keso還覺得這個數字是遙不可及的, 但沒想到很快就突破瞭。
12年樹立的個人品牌
2005年,受劉韌的邀請,keso正式加盟Donews。這讓他更有瞭天天更新博客的理由與必要,時逢Web2.0風起雲湧之時,keso在互聯網新的春天裡如魚得水。
keso的博客成為瞭最早的Web2.0陣地之一,他介紹瞭大量國外網站和新的互聯網應用,精神總是處於發現新大陸的興奮狀態。“那段時間比較瘋 狂。”keso說。漸漸有傳統媒體也來約他進行采訪,甚至稱他為“Web2.0教父”。因此,又吸引更多的人訪問他的博客,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他的博客裡獲 得靈感,並創業付出實踐。他博客的訪問量超過瞭100萬次,訂閱數也直線上升。雖然一開始Donews的興盛,為keso帶來瞭許多流量,可“到瞭後來, 平臺與我的關系已經沒有那麼明顯”。
為什麼“對牛亂彈琴”(keso的博客名)訂閱數一直很高?keso對此有兩種開玩笑的解釋,其中之一是,“因為我是最早介紹RSS訂閱的人,看過我的文章,人們就會先訂閱我的博客試試看”。
另外一個是,因為2007年離開Donews後,他的更新變少,有時候十天半個月才更新一篇,所以大傢隻能用訂閱的方式來閱讀他的博客。
“特別在2007年之後,寫IT和互聯網評論的人越來越多,很多東西,我沒必要再去插一嘴。”keso說。盡管如此,他博客的訂閱量仍然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上升,從2007年的六七萬,到現在的18萬。
keso對自己博客的瀏覽量和訂閱量並不敏感,12年來影響力的逐漸提升,並沒有哪個時刻給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他將自己成為超級鏈接者的原因,歸結 為“互聯網行業擴大、從業人員增多、中國網民數量爆炸”。倒是同為資深互聯網人士的老白如此分析道:“keso在持續不斷地更新著,一直在公眾視野范圍 內。他介紹RSS,後來就出現瞭Feedsky;他介紹訂閱瀏覽器,於是國內有瞭‘抓蝦’。很早就開始關註互聯網的人大都知道他,也會在不自覺的時候向別 人說起他,有瞭一個正向的循環。”
keso一直以來有個信條是“做事不做勢”,從他12年的經歷也可以看到這一點。他從來沒有因為哪一篇單獨的文章而成為人群的焦點,並因此獲得影響 力的提升,反而是一直以來有質量的內容積累,幫助他樹立起瞭個人品牌。“我一直還是比較註重質量的,不能有濫竽充數的東西,寫點兒東西至少能 看。”keso說。
這種累積效應引起的質變已經產生。就在最近,不管是李開復離職,還是魔獸世界重新開始運營,國內知名的幾傢門戶網站都會打電話采訪keso,並將他的意見放在自己科技頻道的頭條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