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的超級鏈接者

2016-08-16 23:43:00

“也有人善意地勸我要珍惜現在的影響力,如果我還更新這麼少,讀者會慢慢流失掉。我對這些也不是特別在意。”keso說,“我不太考慮太長遠的事 情,眼前想透的事做好就不錯瞭。如果寫的東西沒有一定的基礎,沒什麼價值,還不如不寫。”當然,瞭解keso的人都知道,以他的性格不會“不寫”,因為他 總會有話想說——這大概是他一直向前的最大內動力。

格子認為,網絡小說的規則使得它更接近“講故事”的本質,而他也以網上故事傢的身份,獲取瞭日漸主流的網絡讀者的認同。

一開始,格子並沒有真的打算以寫網絡小說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早在1999年,他就與韓寒同獲“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廈”一等獎,並由此開啟瞭自己的 文學之門。在2005年開始在起點中文網連載小說之前,他已經以“格子裡的夜晚”這個筆名,在傳統文學圈擁有瞭一定的知名度,自己做瞭多年的編輯,平常以 寫策劃和評論為主。

但現在,他成為瞭中國互聯網中廣受關註的網絡作傢之一。據最保守估計,他每寫一個字,就有將近10個人會看見。

雙重身份

決定寫網絡小說的時候,格子給自己取瞭一個新名字:Absolut。他並沒有考慮是否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個人品牌,或許隻用一個馬甲的身份進行嘗試對他來說,壓力會小一些。

“我一直覺得網絡小說這樣的平臺還蠻好玩的。2005年上半年,我正好休息瞭兩三個月,就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寫瞭個小說的開頭,放到起點上。”格子說。

當時的格子,對寫作長篇網絡小說還不是很有概念,隻是對故事有個朦朧的想法,也不很清楚這個故事要導向哪裡。那部小說叫《數字生命》,寫瞭10多天後也沒管,他就跑到外地去參加朋友聚會,結果回來一看,發現小說竟然上瞭新書榜。

“新書榜是根據小說的點擊量和推薦數綜合評價的,我很意外有那麼多人喜歡它,這給瞭我很大動力。”格子說。正好他有一個朋友也在寫網絡小說,成績不 錯,抱著和朋友拼一拼的想法,他也發力瞭。“我起初每天更新一次,每次4000字,後來加快瞭速度。小說越來越受關註,我最快的時候寫到每天三更,1.2 萬字左右。”

2005年6月,小說開始連載,到7月就很順利地上架(開始付費閱讀)瞭。那部小說不僅被2萬多名讀者收藏,而且上架後也一度達到1.1萬人付費訂 閱。在2005年的起點,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格子說:“我上傳一個章節,不到4個小時就會有三四千人訂閱。”這表明有很多人守在電腦前面,不停刷新 頁面,等待著格子的更新。

格子清晰地感覺到,和他在傳統雜志上寫稿相比,這種方式很不一樣。前者可能到瞭最後肯定你的隻是雜志編輯一個人,“你可能不期待受到關註,會留意稿費多一些,因為它們發散到的都是固定讀者,很難有反饋”;而後者大量的反饋迅速、直接而清晰,寫得是好是壞一目瞭然。

格子由此在“Absolut”上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多,很快把整部小說的提綱細致規劃瞭出來,開始認真地設計劇情、鋪設高潮。因為《數字生命》是一部 科幻小說,格子還會仔細研究一些技術。有意思的是,小說寫到後面,不斷有各種各樣的讀者在書評區猜測格子學什麼專業,因為這本書寫的很多技術細節是很有實 現可能的。

Absolut的知名度,漸漸超過瞭格子的筆名,這是他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平臺生存

如果說在天空中,老鷹飛得最高,那到瞭水裡,鯊魚就遊得最快。在互聯網不同的平臺上,有著完全不同的“贏傢法則”,起點當然也不例外。

“在網絡小說平臺,先聲奪人很重要,很多作者的人氣都是在開始的時候上升最快。”格子說,“另外一個默認的數據是,一個好的網絡作者,起碼要能保證每天8000字以上的更新率。”

即便如此,適應瞭這套生存規律之後,格子認為網上寫東西比傳統媒體的壓力更小。因為起點的小說都是由網站編輯直接審核,溝通直接、自由度大,不會有 給出版社寫東西的種種制約,“編輯經驗都很豐富,會對你小說的預期有準確判斷”;另外,許多好玩的故事格子以前在傳統渠道沒有辦法寫,但在網上就能盡情地 施展,“比如要把一個故事表達透徹,寫個開頭就需要四五十萬字,這不管雜志還是寫書都是不可能的”。

在這樣的平臺下,除瞭更新速度,寫作品質也必須保證。因為讀者付費閱讀,所以他們會持續註重小說的故事性和人物塑造,這使得網絡小說更接近“講故 事”的本意。“很多傳統小說傢,會寫一些過於理念化的東西,陷入追求意義而非故事性的圈子;而大量80後、85後的作者,寫的小說沒有情節,隻有感覺,故 事用1000字就能說完。”格子說,“而網絡小說不同,故事必須要靠情節來不斷推進,人物和情節要組成比較嚴密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