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智慧

2016-08-17 23:30:05

加入Google後,有許多記者問我:“在微軟你有七年的人脈,有比爾·蓋茨的信任,就這麼放棄瞭,你不覺得可惜嗎?”確實,這些是很有價值的 東西,但是當我看到有回到中國再一次創業的機會,當我看到一個互聯網時代創新模式的產生,當我看到一個堅持自己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公司,我發現,創立 Google中國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我更深深地理解如果我隻對我擁有的東西依依不舍,那麼我將錯過這個“once in a lifetime”的機會。於是,就像我在“追隨我新的抉擇”中所說的:“我有選擇的權利——我選擇瞭Google。我選擇瞭中國。我要做有影響力的事 ——在中國,我能更多地幫助中國的青年,做最有影響力的事。我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經過學習新的創新模式,成為最好的自己。”同時, 我放棄瞭在微軟的人脈,放棄瞭繼續與比爾·蓋茨工作的機會,放棄瞭那安穩的工作,放棄瞭那“世界第一大IT公司”的榮譽。

我人生中這幾次勇於放棄的經歷,都使我更加清楚自己的追求和興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去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放棄意味著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東西,得到的卻是自己主動追尋的事業。

(8)用真心追隨智慧

最後一個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抉擇的“智囊”就是你內心深處的價值觀、理想和興趣瞭。

價值觀就是每個人判斷是非、善惡的信念體系(What is right?),理想就是我們對自己人生目標的基本設計(What do I want my life to be?),而興趣則是我們每個人最喜歡、最熱愛的事情(What do I love doing?)。這三者共同構成瞭我們內心深處最為真實的聲音。有關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觀、理想和興趣,讀者可以參看《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的相關章節。

在選擇面前,該註重自信還是該自省?該積極還是該有同理心?該勇敢還是該有胸懷?該讀研、工作、還是出國?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你的價值觀、理 想和興趣都可以給出最終的解決方案。你的價值觀是你判斷“是非”的準繩,你的理想和興趣是你辨別“方向”的指南針——它們都是你心底裡最真實、最“自我” 的東西,還有什麼是比這些更重要,更精確的判斷依據呢?

如何找到自己的“真心”呢?在感到不知所措的時候,我會用一個特別的“報紙頭條測試法”來檢驗自己的言行。所謂“報紙測試法”,就是在事後想一 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親朋好友都會閱讀的報紙上,你做的事被刊登為頭條新聞,你會不會因此而感到羞愧?會不會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如果不會,你做的事 才對得起你自己的價值觀。

下面是一個“報紙頭條測試法”的真實使用例子。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遇到瞭公司裁員,當時我必須要從兩個員工中裁掉一位。第一位員工畢業於卡內 基·梅隆大學,是我的師兄。他十多年前寫的論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後很是孤僻、固執,而且工作不努力,沒有太多業績可言。他知道面臨危機後就請我們共同 的老師來提出希望我顧念同窗之誼,放他一馬。

另一位是剛加入公司兩個月的新員工,還沒有時間表現,但他應該是一位有潛力的員工。

我內心裡的“公正”和“負責”的價值觀告訴我應該裁掉師兄,但是我的“憐憫心”和“知恩圖報”的觀念卻告訴我應該留下師兄,裁掉那位新員工。

於是,我為自己做瞭“報紙測試”。在明天的報紙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個頭條消息呢:

(1)徇私的李開復,裁掉瞭無辜的員工;

(2)冷酷的李開復,裁掉瞭同窗的師兄。

雖然我極不願意看到這兩個“頭條消息”中的任何一條,但相比之下,前者給我的打擊更大,因為它違背瞭我最基本的誠信原則。如果我違背瞭誠信原則,那麼我既沒有顏面見到公司的領導,也沒有資格再作職業經理人瞭。

於是,我裁掉瞭師兄,然後我告訴他,今後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會盡力幫忙。

這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因為它違背瞭我內心很強烈的“憐憫心”和“知恩圖報”的價值觀。但是,“公正”和“負責”的價值觀對我而言更崇高、更重要。雖然選擇起來很困難,但最終我還是能夠面對我的良心,因為我知道這是公正、負責、誠信的決定。

如果用“報紙測試法”得到令自己羞愧的結果,就有必要深刻反省,下定決心將來再也不做類似的事。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良心和承諾負責,這種自己和自己達成的協議與默契是維持誠信的價值觀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