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32:51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會信賴第二個人的演說?因為他有“信賴感”。為什麼有“信賴感”?因為他是“權威”。為什麼他是“權威”?因為他的穿 著,這一點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認知當中,第二個人的穿著更容易讓人相信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在面對眼前的陌生人時,你是相信一個穿著 一本正經的學者,還是一個相貌邋遢的街邊小販?
在明白瞭這個問題之後,讓我們回到剛才的故事中來,分析一下我們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受騙。通常,我們會認為乞丐一般都是穿著破爛、裝得楚楚可憐的 樣子,以此博得人們的同情。的確,我們見到的乞丐也是這個樣子。於是,這樣我們形成瞭一種“思維定勢”: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爛爛、相貌可憐,於是我們見 到這樣的人時就會以此判斷他們是乞丐。就如同前文我們舉的那個例子一樣,因為穿著體面、戴著眼鏡的人一般都是學者,所以當我們遇見這樣的人就會毫不猶豫地 認為他是學者,而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值得信賴的。這同樣也是因為“思維定勢”的作用。但是,如果當事實情況與我們的“思維定勢”發生沖突時,我們會怎麼樣 呢?答案就是:我們會失去判斷的標準,從而做出錯誤的行動。就像前文所說的那個騙子,就是因為其利用瞭我們的“思維定勢”,所以他才改變形象,從表面入 手,樹立自己的“權威”的表面,打消人們對他的疑慮,從而達到影響他人做出錯誤行動的目的。而事實也證明,他這樣做也的確是成功的。因為他獲得瞭比一般乞 丐更多的“收入”。
明白瞭“權威”在給我們做出行動時做出的心理層面的影響力之後,在面對類似現象時,或許我們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瞭。但是這並不是最根本的東西, 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也會有更加高明的騙子在不知不覺中讓你心甘情願地為他做出犧牲。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讓所有的人都不去行騙, 這樣也就不會有人受騙瞭。
而讓所有的人都不去行騙,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呢?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所有人都不再受苦。等到實現真正的“大同”,或許我們就可以實現這一切瞭。
後記:就在前不久,筆者還見瞭另外一對“夫婦”以同樣的方式在“乞討”,也同樣博得瞭更多人的同情。至少從目前來看,這種行乞方式還是非常有效的。
[點評:因為我也遇到這類的情形,而且我是在讀瞭《影響力》之後, 明知道他們是在騙我的,我還是拿錢給他們,為什麼呢?他們不是坐在地上,而是主動地向我和angel求救,內容和文中的差不多,angel馬上就起瞭惻隱 之心,給瞭他們一點錢,他們道完謝後就走瞭。我沒有阻止angel,當然我事後有給她解釋說,他們是騙子,angel說,她也意識到瞭,但當時頭腦一熱就 不由自主瞭。我問她,後悔嗎?她說,也沒什麼,如果他們說的事沒有發生,那也算是一件好事啊!我知道,angel是在自我解嘲!
其實上文中還有藏著另一種“影響力”心理——“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的原理,讓我們形成瞭一種“思維定勢”:凡是乞丐都是穿得破破爛爛、相貌可憐,於是我們見到這樣的人時就會以此判斷他們是乞丐。就如同前文 我們舉的那個例子一樣,因為穿著體面、戴著眼鏡的人一般都是學者,所以當我們遇見這樣的人就會毫不猶豫地認為他是學者,而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值得信賴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思考著生活!
來自:棲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