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受騙——《影響力》讀後感

2016-08-17 23:32:51

2006年4月份,因工作原因,我從合肥來到北京。公司在朝陽區一處非常有名的寫字樓裡。在外人看來,能在這座樓裡工作實在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

一天中午,我照例下去吃飯。我有個習慣,就是吃飯後喜歡在附近逛上半個小時,以緩解工作中帶來的疲勞。就在我剛要回去時,忽然看見馬路邊圍瞭一群人。因為好奇,我便信步走瞭過去。

原來,這是一對在乞討在乞丐。說到乞丐,大傢並不陌生。由於乞丐實在太多,即使在大城市也是一樣,以致大多數人對乞丐乞討的現象都不以為奇。這不是 因為同情心的消失,而是因為這世界上乞丐太多瞭,我們根本無從分辨是真是假。即使是真正的乞討,我們也不會輕易施舍給他們一分錢。

然而眼前的這對乞討者卻並不一樣。他們沒有人們印象中的破爛衣裳和不停哀求的眼神以博得你的同情。相反,他們的穿著非常體面。這是一對夫妻,外帶一 個大約兩三歲的孩子。當時的北京天氣還有點兒涼,男的戴著眼鏡,身著黑色風衣,蹲在地上,愁眉苦臉。胡子雖然沒有刮,但可以看得出來,一定是有一份相當不 錯的工作的人。女的也挨著丈夫蹲在地上人,穿著高跟鞋,昵子上衣,懷裡抱著孩子。大概是因為面子的原因,她的臉一直埋在孩子的衣服裡。他們的面前放著一張 紙,大意是說他們是從外地來北京旅遊,一時不甚錢財被小偷偷走,隻求好心人幫忙資助一下,給孩子買點吃的。

旁邊圍觀瞭十幾個人,看此情形,大多數都解囊相助,其中多數是十元、二十元的面額,五元以下的已經很少。由於當時剛到北京,剛從大學校園出來,工資 也低得可憐,但同為外地人,我也感同身受,於是不由心生同情之心。但是一摸口袋,隻剩一張一百元的整鈔,我自己還要生存,還不能給他這麼多,於是便回公司 找一同來北京的同事幫忙借點零錢。

和同事一說在樓下見到的事情,他毫不猶豫便答應陪我一起下樓親自去看看。但是當我們再次回到剛才的地方時,他們已經不見瞭。問瞭一旁賣水果的師傅,才知道被物業公司的保安帶走瞭。我們不禁同時埋怨保安的不盡人情,也為自己沒能幫助他們而感到深深悔恨。

在別人有困難之時卻未能伸手幫助他們,我感到良心上受到瞭極大的遣責。這件事在我心裡一直藏瞭很久,才稍稍平息下來。

半年之後,也就是2006年的10月份,我因為工作原因,要到河南某地出差。事情辦完之後,由於時間還早,便隨便在街上逛逛,順便也瞭解一下這裡的 市場情況。就在我經過某大型超市的旁邊時,一個非常熟悉的場景映入瞭我的眼簾:一對夫妻蹲在地上乞討,男的戴著眼鏡,女的懷裡抱著個孩子,頭埋在衣服裡。 面前放著一張紙,大意是他們是從外地來此處旅遊,路上錢包被偷,請好心人行行好,給孩子買點吃的。同樣有很多善良的人給瞭他們資助,其中不乏大面額的鈔 票。

我又仔細觀察瞭一下面前的這兩個人。不錯,正是半年前我在公司樓下遇見的那兩個人。當時還真的以為他們被偷瞭,以致因為沒能幫助他們而內疚瞭很長一陣子。但是現在看來,他們的的確確是騙子。

我當時覺得很氣憤,想當場揭穿他們的騙局。但是我沒有。我想,即使現在揭穿瞭他們,我們以後肯定還會遇到其他更為高明的騙子,難道此時揭穿瞭他們的 騙局,就能保證我們以後就永遠不上當受騙瞭嗎?所以,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我們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會受騙。知道瞭這一點,至少可以保證我們 在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不再受騙。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我讀瞭一本書,書名叫《影響力》,才徹底明白其中的奧秘。按照書中的說法,我們作出的所有行動都可以看作是受到一種心理因素的影響,這種因素就是——權威。是它在支配著我們在這樣高明的行騙者面前做出錯誤的決定。

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在某一公共場合,一個衣著平平、沒有任何出眾相貌的小販在公共場合發表演講,說納斯達克的某支股票價格會在一個月內翻一番,我 們可以肯定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相信他,因為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更準確地說是在心中——他沒有任何值得人們信賴的地方,因此人們不會相信他的“謊言”,即使 他說的全是真的。但是如果是一個相貌威嚴、戴著眼鏡的學者在發表同樣的演說,那麼大多數的人都會立刻做出現在就去買股票的決定,即使他說的全是謊言。因 為,人們從心底裡認為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這一點從外表上就能看出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