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42:39
今天是教師節,是屬於我們老師的節日,我們依然要走向講臺,依然用我們的智慧在黑板上寫下學生的期望,也許沒有掌聲,沒有鮮花,因為一切都理所當然。也許我們隻是希望學生不要把我們忘得太快!
在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的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要獲得尊重,沒有一兩下子是不行的,人們對老師的看法也已經多元化,是人們對老師的期望太高?還是人們從老師那兒獲得得太少?
有個題目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如果我當老師,……
下面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傢葉聖陶老先生寫的“如果我當老師”的文章——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我現在不當教師。如果我當教師的話,在“教師節’’的今日,我想把以下面的話告訴自己,策勵自己,這無非“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的意思。以前種種是過去瞭,追不回來瞭;慚愧是徒然,悔恨也無補於事;讓它過去吧,像一個不愉快的惡夢一個樣。
我如果當小學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夥,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幹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 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的喊一聲;而是出於衷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贏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瞭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瞭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對朋友的忠誠,本該如此;不然,我就夠不上作他們的朋友,我隻好辭職。
我將特別註意,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想“教育’’這個詞兒,往精深的方面說,一些專傢可以寫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淺方面說,“養成好習慣”一 句話也就說明瞭它的含義。無 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隻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隻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 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都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將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便硬是要養成,決不馬虎瞭事。譬如門 窗的開關,我要教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足以擾動人傢的心思的“咿呀”聲 也不宜發出;直到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窗總是輕輕的,才認為一種好習慣養成瞭。又如萊蔬的種植,我要教他們經心著意的做,根入土要多少深,兩棵之間的距離要 多少寬,灌溉該怎樣調節,害蟲該怎樣防治,這些都是由知識化為實踐;直到他們隨時隨地種植植物,總是這樣經心著意,才認為又養成瞭一種好習慣。這樣的好習 慣不僅對於某事物本身是好習慣,更可以推到其他事物方面去。對於開門關窗那樣細微的事,尚且不願意擾動人傢的心思,還肯作奸犯科,幹那些擾動社會安寧的事 嗎?對於種植蔬菜那樣切近的事,既因工夫到傢,收到成效,對於其他切近生活的事,抽象的如自然原理的認識,具體的如社會現象的剖析,還肯節省工夫,貪圖省 事,讓它馬虎過去嗎?
我當然要教小朋友識字讀書,可是我不把教識字教讀書認作終極的目的。我要從這方面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有 一派心理學者說,思想是不出聲的語言;所以語言 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一個詞兒,不但使他們知道怎麼念,怎麼寫,更要使他們知道它的含義和限度,該怎樣使用它才得當。一句句子,不但使他們知道怎 麼說,怎麼講,更要使他們知道它的語氣和情調,該用在什麼場合才合式。一篇故事,不但使他們明白說的什麼,更要借此發展他們的意識。一首詩歌,不但使他們 明白詠的什麼,更要借此培養他們的情緒。教識字教讀書隻是手段,養成他們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才是終極的目的。
我決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經一樣,把各科課文齊聲合唱。
這樣唱的時候,完全失掉語言之自然,隻成為發聲部分的機械運動,與理解和感受很少關系。既然與理解和感受很少關系,那末,隨口唱熟一些文句又有什麼意義?
現當抗戰時期,課本的供給很成問題,也許臨到開學買不到一本課本,可是我決不說“沒有課本,怎麼能開學呢!”我 相信課本是一種工具或憑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憑借。許多功課都是不一定要利用課本的,也可以說,文字的課本以外還有非文字的課本,非文字的課本羅列在我 們周圍,隨時可以取來利用,利用得適當,比較利用文字的課本更為有效,因為其間省略瞭一條文字的橋梁。公民,社會,自然,勞作,這些功課的非文字的課本, 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書鋪子裡沒有課本賣,又有什麼要緊?隻有國語,是非有課本不可的;然而我有黑板和粉筆,小朋友還買得到紙和筆,也就沒有什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