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42:51
心理學傢此時問:“現在,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再次穿過這間房子呢?”沉默一片,過瞭好一會兒,有三個膽大的站瞭出來。其中一 個 小心翼翼地走瞭過去,速度比第一次慢瞭許多;另一個顫巍巍地踏上小木橋,走到一半時,竟然趴在小橋上,爬瞭過去:第三個剛走幾步就一下子趴下瞭,再也不敢 向前移動半步。
屋內有十盞燈,心理學傢又打開其餘的九盞。頓時亮如白晝。這時,人們方才看見小木橋下方裝有一張安全網,隻是由於網線的顏色極淺,所以他們剛才根本沒有看見。
“現在,誰願意通過這座小木橋呢?”心理學傢問道。這次有五個人很快地站瞭出來。
“你們為何不願意呢?”心理學傢問剩下的兩個人。
“這張安全網牢固嗎?”這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反問。
品 味:在“不瞭解”的情況下,人不會知道恐懼是什麼。然而,假如明白瞭自己身處於危機四伏的環境中,本來不成其為障礙的“獨木橋”,就足以讓大多數人望而卻 步;即使明白地告訴人們安全網確實存在,仍然有少數人不願輕易冒險。 不去想,自然就不會感覺有危險,危險與感覺常相伴。
四、阿希的從眾實驗(1953年)
實驗步驟:心理學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瞭一系列用以驗證從眾效應的研究,其實驗結果可令所有讀到它的人都為之沮喪不已。
受試者們被告知,他們將與另一部分人一同參與某項視力測試,隨後將出示一些圖片,並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顯見的問題。這個測試的陷阱在於,除受試 者本人之外,房間裡還有其他實驗合作者共同進行這一測試,他們將按照要求給出顯然錯誤的答案。那麼,在大多數人都犯瞭再明白不過的弱智錯誤時,受試者會與 其他人給出不同的結果麼?
實驗結果:受試者們要求回答的“難題”可參考下圖所示
他們所需做的僅是指出右側中的哪一條線段與左側的線段等長。你看,阿什所提的問題遠未達到什麼設計下一代空間站的那種難度。說實在話,一個能在這種類似 線段長度的問題上答錯的人,除非是你當天早上服用瞭兩個劑量的迷幻藥,還把它擦在瞭眼球上(當然這將會引發其他更為可怕的“試驗”,我們略過不談)。
然而遺憾的是,當看到參與測試的其他三個人給出錯誤的回答時,32%的受試者也給出同樣錯誤的答案,即使線段長度的差別達到幾個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諺語無疑得到瞭驗證。
[點此觀看本實驗的視頻剪輯]
結 果分析:試想一下,當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那麼黑白分明、顯而易見的時候,這個32%的比例將會上升到多少。即使我們沒聽懂一個笑話,我們也更願意跟著大多 數人一起笑 起來;當我們發現自己不被大多數人認可時,我們更傾向於懷疑自己的觀點。小學時我們所經歷過的同齡人的競爭壓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類的鼓勵,仿佛都不 知所蹤。
“嗯,我應該是一個叛經離道的獨行者,這樣挺好。”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總是這樣說。當然,也同樣是我們當中的每個人,下一步的舉動就是觀察其他“獨行者”所做的事……
……然後,確保自己與他們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違背。
五、好撒馬利亞人實驗(1973)
實驗步驟:如 果你沒有聽過“好撒馬利亞人”(the Good Samaritan)這一《聖經》故事,在此可以簡要介紹如下: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而身受重傷、躺在路邊,有祭司和利未人路過卻不聞不問,惟有一個過路 的撒瑪利亞人不顧隔閡,動瞭善心幫助瞭他,故事借以表明鑒別人的標準是人心而非身份。因此,心理學傢約翰·達利(John Darley)和C·丹尼爾·巴特森(C. Daniel Batson)希望對宗教信仰在助人行為上的影響進行測試。
他們的受試者是一組神學院學生,其中的一半給予“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並要求他們在另一所神學院裡佈道,另一半則要求在同一地點對就業機會的問題進行佈道。
作為額外的變量參照,受試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時間內到達佈道的地點,因此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會顯得匆忙。
同時,在到達指定地點的途中,受試者將會經過一個癱倒在小巷中的路人,看上去急需幫助。我們可能會認為達利與巴特森僅是就一些助人的隨機現象作測試,但研究資料表明這位可憐的路人是事先安排好的,並且表現得十分逼真。
實驗結果:相比那些準備演講就業機會問題的學生,被給予“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的學生並沒有因為寓言的教育意義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們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