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兒童成長的“精神植被”

2016-08-18 23:08:38

傳統、集體性的遊戲在孩子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也被周末的遊樂場遊玩所取代。缺少玩伴與交流的童年生活,形成瞭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傾向和打扮與行為舉止像成年人的孩子。

新中國走過的60年間,童年的遊戲承載瞭人們對社會的感受與理解,更刻下瞭時代發展的印記。

從新中國成立60年兒童遊戲的發展歷程來看,生活再苦難的一代,都有自己的遊戲。兒童是遊戲的精靈,搶救並恢復傳統的兒童遊戲文化,對兒童的成長十分必要。

■ 兒童遊戲豈可“兒戲”

■李慶明

有一則軼事,說是愛因斯坦有一次和兒童心理學大師讓·皮亞傑進行瞭一次關於兒童遊戲的對話。在聽完瞭皮亞傑有關兒童遊戲研究的介紹之後,愛因斯 坦深深地為其中包含的那些隱秘而深刻的生命內容和文化信息所震撼,他感慨地說:“看來,認識原子同認識兒童遊戲相比,不過是兒戲。”小覷兒童及其遊戲,也 許比“兒戲”還“兒戲”!

兒童可以說是遊戲的化身、遊戲的精靈、遊戲的天才!遊戲是兒童自由生命的依靠。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有點抽象

一個由專傢和名人組成的委員會推薦瞭32件在10歲前應做的事,它們是: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捏泥團,用面粉捏小玩意兒,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 香水,在窗臺上種水芹,用硬紙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樹,在院子挖個洞穴,用手和腳作畫,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用沙子“埋人”,做面 包,堆雪人,創作一個泥雕,參加一次“探險”,在院子裡露營,烘蛋糕,養小動物,采草莓,玩丟棍棒遊戲,能認出5種鳥類,捉小蟲子,騎自行車穿過泥水坑, 做一個風箏並放上天,用草和小樹枝搭一個“窩”,在公園找10種不同的葉子,種菜,為父母做早飯並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筆者認為,教育的許多問題實際上是出在對兒童驚人的無知上。包括遊戲,我們幾乎也說不出什麼有價值的道理來。其實,兒童生命的全部價值和意義都 蘊藏在遊戲之中,個人一生的全部價值和意義同樣蘊藏在兒童的遊戲之中。遊戲之所以與兒童須臾不可分離,兒童之所以在遊戲中表現出比世俗猥瑣的大人們更高超 卓越的智慧,乃是因為兒童站立和優遊於人的生命的本源地帶,而成人則早已遠離這個地帶四處漂浮瞭。

遊戲對於我們不是可有可無的。然而不幸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卻是一個遊戲精神失落的時代。說遊戲精神失落有兩個看似矛盾卻相關的意思。首先是指我們,包括我們正在成長的一代兒童沒有遊戲,其次則是指我們的遊戲“太遊戲”,然而卻缺少真正的遊戲精神。

教育從發生學的意義上講,本也是閑暇時間的產物,學校(school)在拉丁文(schola)裡就是閑暇、休息的意思。可是許多教師把教育和 學校梳妝打扮成一張緊繃拉長的臉,神情嚴肅,不茍言笑,舉手投足、字裡行間,處處要講微言大義,事事都與命運關聯。一年級的語文教育培養孩子愛傢的意識, 不是很好嗎?“藍天是白雲的傢”,“樹林是鳥兒的傢”,“小河是魚兒的傢”,“泥土是種子的傢”,多麼溫馨的意象!可哪裡是孩子的傢呢?——“我們是祖國 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傢。”這一句是全詩的高潮所在,妙不可言,但我實在不明白,那些“小不點兒”能否理喻或意會“祖國”概念艱深抽象之含義!從詩的角 度看,從兒童的心理發展來看,這樣的比喻有點太抽象瞭。

在完成瞭“學前”令孩子終身難忘的快樂學習之後,遊戲就離孩子漸行漸遠,直至消逝得無影無蹤。艱苦代替瞭歡樂,認真擠兌瞭遊戲,嚴肅唾棄瞭活潑,隨著遊戲之死,兒童之死的黑暗歲月也就來臨。所以,拯救兒童的生命,除瞭恢復教育的遊戲精神,“寓教於樂”,還有什麼呢?

遊戲的泛濫和畸變更可怕

比沒有遊戲更可怕、更害人的,那便是遊戲的泛濫和畸變。今天的人對於庸俗遊戲和娛樂的依賴甚至迷戀,真是到瞭無以復加的境地。需要特別說一說備受爭議的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的這種虛擬性、互動性給它帶來特殊的先天優勢。它以主題的文化包容性、易於上手又難於精通等特點,為玩傢們創造瞭《反恐精英》、《俄羅 斯方塊》、《魔獸爭霸》等裡程碑式的作品,令各路玩傢癡迷不已。如今,年輕人紛紛“移情別戀”,把越來越多的時間和金錢從電影、電視、雜志和書籍轉移到電 子遊戲上,全球的遊戲業產值據說已經超過電影票房價值。沒有人懷疑,電子遊戲實現瞭一場娛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