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8:38
回望新中國成立60年兒童遊戲的發展軌跡,我們看到瞭兒童的成長史和遊戲中的幼小心靈世界。
物質匱乏的歲月裡,孩子 們的遊戲生活豐富多彩:爬樹摘果、下河摸魚,在草地上“老鷹捉小雞”,聆聽美妙的天籟之聲——大自然饋贈給孩子們最好的玩具,使他們在嬉戲玩耍中度過瞭快樂童年。
兒童是遊戲的化身,他們又是發明遊戲的天才,質樸無華。
■歷史求索 新中國成立60年童年印記——兒童遊戲
追尋童年的遊戲足跡
■范珊珊
有人說,遊戲是兒童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遊戲賦予孩子有靈性的生活。不可置否,無論是走過滄桑歲月的老人,還是生活幸福得像花兒一樣的“80後”、“90後”,他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大多珍藏在兒時的遊戲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玩具對那時的孩子來說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用一把雞毛制作成毽子,就能在空地上玩上個大半天;在地上畫個棋盤,棋子用石子、碎磚塊、植物莖代替,雙方進行智慧的較量。
上世紀60年代,滾鐵環遊戲在全國可謂風靡一時,成瞭那個時代孩子的炫技寶物。一隊一隊的小孩推著鐵環往前走,用鐵鉤控制鐵環的方向,直走、轉 彎。一個鐵圈、一個鐵鉤,在一塊塊空地上盡情地鬧騰。那時的孩子沒有學習的壓力,放學之後“玩”字當先。據調查,當時有75%的兒童把“玩”列為占課餘時 間最長的活動。大人扯著嗓子喊自己的小孩回傢吃飯,對他們來說玩到天黑再回傢是一種常態。
物質匱乏的歲月,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並不枯燥,他們都有著瘋玩的記憶。男孩兒們爬高高的樹、到小河裡摸魚、玩彈球、疊紙飛機;女孩兒們丟手絹、踢毽子、跳皮筋、攢五顏六色的糖紙、在一起做手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兒童遊戲的名稱、題材都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現瞭“抓特務”、“抽漢奸”、“鬥地主”這樣的遊戲。“抽漢奸”就是“抽 陀螺”,“鬥地主”是用石頭擊打自己壘好的泥人。這也是一個尚武的年代。男孩兒都渴望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手槍,從腰間拔出,“啪啪”幾聲,過過英雄癮。一 種自己制作,以火柴為子彈的“洋火槍”在當時很流行。在男孩兒中還出現瞭一些帶有賭博色彩兼收藏的遊戲,如收藏煙盒,玩冰糕棍,贏者可以將煙盒、冰糕棍作 為“戰利品”歸為己有。
在上世紀60年代,87.2%的兒童主要與年齡相近的小夥伴玩,很少有獨自一人玩的情況。遊戲雖有些野趣、“鄉土”的意味且為“零成本”,卻給當年的孩子帶來瞭歡樂。
改革開放,極大地開闊瞭中國人的視野,大量的新鮮事物湧入國門。隨著經濟不斷地發展,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童年生活變得愈加多樣,遊戲選 擇也更為豐富。據調查,上世紀80年代初玩過積木、拼圖等玩具的兒童已達到90%,魔方、佈娃娃以及汽車、坦克、飛機的模型等各色玩具進入瞭“80後”的 生活。
男孩兒們不再對煙盒著迷,掀起瞭另一股集卡熱潮。下課時,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制作精美的卡片或展示、或比較;女孩們則給自己的娃娃塗上口紅、紮起小辮,把她們的玩偶打扮得漂漂亮亮。
孩子們依然和附近的小朋友進行群體性的遊戲,如老鷹捉小雞、跳房子、警察抓小偷、丟沙包等,上世紀80年代初的兒童主要還是在戶外較大的空地上玩。
當電視在上世紀80年代闖入千傢萬戶的生活後,孩子們把更多的時間留給瞭與電視的獨處。到瞭80年代末期,兒童看電視的時間已占到遊戲時間的 45.8%,表明兒童活動場地已漸漸由戶外轉向室內。現在“80後”的一代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更多的是鐵臂阿童木、葫蘆娃、藍精靈等這些從電視熒幕 中走出的動漫人物。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兒童的玩具中含有更多的“高科技”,遙控飛機、汽車、坦克以及電子寵物是他們的新朋友。隨著動畫片《變形金剛》的熱播,玩具變形金剛成瞭男孩兒們的新寵。芭比娃娃這個世界知名玩具也擺上瞭女孩兒們的床頭。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各個城市中還出現瞭電子遊戲廳娛樂場所,與電視機聯機的小霸王遊戲機進入瞭孩子的生活,《魂鬥羅》、《超級瑪麗》等遊戲成為瞭兒童課餘生活的“好夥伴”。
進入新世紀,對著電腦屏幕,熟練地點擊鼠標、敲擊鍵盤,控制著遊戲中的人物與壞人進行生死搏鬥……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瞭這樣的遊戲童年,孩子們 的手中又多瞭一個遙控器——鼠標。網絡的出現讓孩子快捷地瞭解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信息,某種程度是讓孩子與世界同步,但也帶來瞭很多的負面影響,青少年網絡 成癮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