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學習的民族才會強大

2016-08-18 23:27:07

俺隻是抱著學習的態度看這篇文章,是對是錯,大傢的心裡都有各自的標準。

怎麼看日本——善於學習的民族才會強大

回顧慘痛歷史,不是“哭哭啼啼,沒有出息”,而是為瞭不再吃敗仗。

東亞三國的格局是大個子身邊兩個精小子。歷史上,大個子從來不提防,中國從來都是被學習的對象,從文化、文字、禮儀到豆腐這樣的食品。但近百年來精小子日韓趕上並超過瞭大個子中國,大個子中國反過來學日韓。

學習之餘,三國還互相敵視。東亞三國被國際研究組織測量為全球智商最高的區域,卻恰恰構成全球最擰巴的國際關系。

日本的小與大

傳媒還很少談論千禧後們,2000年後出生的那幫人,他們完完全全是日本卡通一代,全球化的“雜種”。日本在千禧後們眼中是分裂的形象,小學課本上仍然是 “王二小智鬥鬼子”,熒屏上的卻是中國文化出口轉內銷的“龍珠”,溫傢寶也感慨他的孫子動不動就在傢看日本卡通咸蛋超人(奧特曼)。中國小學生朗朗上口的 順口溜:“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千禧後是分裂的一代,生活在兩種沖突的價值觀之中。豈止千禧後,我們都是分裂的、生活在沖突價值當中的世代。一邊口頭拒買日貨一邊把日本電器和相機搬回傢中,嘴裡嘟囔:這“小日本”的東西還真不錯。

對這個“小日本”我們要設問的是:日本國傢形象為何位居世界第一?

請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對全球56個國傢12萬民眾抽樣調查表明,日本國傢形象從2007年起連年位居世界第一,高出瞭中國15個百分點,前六名得分分別為:日本77%, 德國72%,新加坡71%,美國64%,中國62%和英國59%。

日本是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大對外經濟援助國,這是“日本第一”的最主要原因。日本多年來一直是中國最大援助國,中國的外援66.9%來自日本,總額約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建設項目包括北京地鐵、首都機場、中國電氣化鐵路的改造、大型港口等。

中國打國際牌引以為自豪的是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外匯是紙,隨金融動蕩之風飄落。而截至2008年年底,日本持有的凈海外資產總額連續18年居世界第一,資產是實不是紙。

日本人的恥感教育、誠信教育對樹立國際形象功不可沒。“以誠立國,明恥教戰”。日本國民良好的禮儀和公德,日本遊客的守規矩、講環保給其他國傢留下深刻印象。而到處喧嘩題字的中國遊客在這方面隻會排在倒數行列。

在皮尤研究中心對中國民眾的調查中,日本國傢形象卻很低。中國的調查結果與國際認知相扭,仇恨妨礙瞭中國向日本學習。有趣的是,對日本大學生的一項調查表 明他們最想瞭解的是毛澤東、鄧小平、張作霖和章子怡,中國的形象包括:1.經濟發展大國;2.反日情緒強烈、不可以亂說話;3.人口多、大國、亞洲美女章子怡和大熊貓。客觀而言,日本對中國的認知較為中性,沒有中國對日本的極端。

當理解成為這個世界的主題

今年是柏林墻推倒20周年慶。理解成為世界性主題。戰爭片更多放在理解人性而非譴責罪惡上。日本就有一部影片,根據英國作傢勞倫斯的小說《種子與播種者》(Seed and the Sower)改編的《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講述1942年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日軍看守由軍國主義、民族主義、武士道精神轉向正義、自由和博愛的故事。日本主角因同性戀之誼釋放瞭英軍戰俘勞倫斯,戰後雖未能相見,仍托人帶上那句“勞倫斯,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Mr.Lawrence”這句話成為一種象征,象征著日本與西方的和解。可算作是日本人的《海角七號》吧。順便提一句,“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主題曲一度是迪廳DJ們的熱門打曲。

中國觀眾看到的卻是《人證》中的年輕的日本警官向美國同行開槍鏡頭,雖然是對著鏡中人卻充滿著整個民族的仇恨。那個美國警官不會知道,知道後也不會理解日本對美國有這種擰巴心情。

中國人對日本人的心情很難用理解一詞。中國人更多的是那位日本警官式的擰巴心情。中國人對日本人的第一聯想詞是什麼?新浪網友的排序是:侵略過中國,壓抑,嚴肅,北海道,A片,島國,出口大國,虛偽,男權,自殺……

傳播學標簽理論認為,你貼上什麼標簽會影響被貼者的行為,最終導致他變成標簽所指向的那類人。說白瞭,你視他為敵人,終有一天他會變成你的敵人。反之亦 然。在日本傳媒的民調中,中國是第二大威脅國(朝鮮榮列第一),國民印象最壞的遊客和留學生是中國人。須知,現代日本人可不再是當年日本鬼子,他們不再是 蒙昧種群,是有國際比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