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7:07
感慨之餘是真傷感。南老經常引用別人的話說:人分三等,一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三等人本事沒有,脾氣大得很。某些網友大罵:我會屠殺 加虐殺清掃幹凈這樣的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成群的垃圾國傢!!另一位網友質疑:屠殺和虐殺行為受全人類譴責。如果你這樣做瞭、豈不成瞭第二個的德國納粹和日本 軍國主義瞭?我們最好別淪為脾氣大、沒本事的三等人。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同為一國之相,一個失敗另一個成為標版。晚年李甚至謙讓伊藤來中國做他的位置。這位首輔之臣心底明白,在滿清皇族管制之下,任何才俊隻能有想法、沒辦法。在滿人眼裡,李中堂不過是奴才罷瞭。
兒時玩打仗遊戲,喊得一句臺詞是《地雷戰》中的“一百多鬼子、二百多偽軍”。多少年後我才驚奇,為什麼偽軍比鬼子還多一倍呢?中國人就真的這麼沒出息,皇軍一到,不是立即跑掉就是給人當差。
反思的結果,是長年奴化教育的結果。給誰當差不是當啊。歷史比較表明,如果你對待你的人民像英雄,他們就會是英雄;如果你對待他們像狗熊,他們真可能就是 狗熊。鴉片戰爭之初,四千英軍橫掃中國南北,打敗中國人的不是毛瑟槍,也不是滿清政權的腐敗,而是中國人自己的奴才心理。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已將漢人奴 化,誰來統治都成。
對權力卑躬屈膝,對權貴俯首貼耳的國度,何來英雄?
回顧慘痛歷史,不是為瞭再悲傷一次(鄧小平評價傷痕文學“哭哭啼啼,沒有出息”),而是為瞭下次不再吃敗仗。新世紀的戰爭不再是刀光劍影,也不是導彈飛碟,而是經濟戰。下一次,我們會贏嗎?
我能想到的一些答案,是從尊重人開始,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尊重別國的人;善待本民族的英雄,才會有人給民族賣命;向一切民族的優點學習,才有強大的可能。否則所謂大國,會像大清王朝那般,從妄自尊大跌入一塌糊塗。
一份個人調查手記——日本人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殺
和日本人交流這個話題,作為一個中國人是非常困難的。無論是立即表示歉意還是含糊其詞,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對這個話題感到極端的不自在,力圖匆匆岔開。
作者簡介:薩蘇,本名弓雲,生於北京,1992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圖書情報系,先後在美國通用電氣、AT&T、諾基亞、AMECO等公司工作,現為一傢美國公司駐日的網絡工程項目主管。著有《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等。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被稱作“南京大虐殺”。我開始關註普通日本人對於南京大屠殺的看法,是在幾年前和日本的一些年輕人在BBS上面辯論,對方的觀點是“南京大屠殺”純粹是捏造。終於,耐不住性子的我憤而問道:無論你怎樣講,總不能否認南京城下的累累白骨吧。
一個日本的年輕人回答:你們中國人一直在打內戰,誰知道是不是你們自己埋下的?
面對這個一半無知一半狂妄的回答,那時候,我的感覺是出離憤怒。
是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這樣看的?
日本人的“鴕鳥思維”
和日本人交流這個話題,作為一個中國人是非常困難的。無論是立即表示歉意還是含糊其詞,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對這個話題感到極端的不自在,匆匆岔開。
但是,當我走進日本的圖書館,又清晰地看到在這裡的書架上,可以看到大量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圖書和影像材料,其數量也隻有廣島和長崎可以相比,例如,在 荒木的大阪府立圖書館,我可以找到14頁藏書目錄、共有137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文獻,多於珍珠港事變的9頁目錄、88本。而且圖書出版的日期,從上個世 紀50年代到2007年持續不斷,反映瞭日本對於這一事件持續的重視。
日本對這一事件的著作,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觀點。既有引經據典完全否定大屠殺存在的《南京大屠殺虛構說》,也有詳細記述親歷屠城經歷的《南京大虐殺何以發生》。雙方的看法迥然不同,卻各說各話,彼此仿佛視而不見。
在這個問題上,想知道日本人心裡怎樣想的,我不得不借助友人的幫助。在日本有一個特殊的人群,叫做中國歸國者,又稱“殘留孤兒”,他們是二戰後滯留在中國 的日本遺孤,並於上個世紀下半期陸續返回日本。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適應瞭日本的生活,但是心中對於中國普遍有較深的感情。因此,通過他們瞭解普通日本人的 想法,無疑比我個人的努力更有效果。為此,我曾請大阪歸國者中心(柴島)的一些朋友協助進行瞭采訪,他們和身邊日本人有意無意的談話,也許更能客觀地揭示 日本人對於這場暴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