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7:07
那麼,他們對於南京大屠殺的看法如何呢?
從調查中瞭解到的情況看,其實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日本人,也隻占極少比例。這中間,未成年人和教育程度低下的階層居多。
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今天作為發達國傢的一員,日本人有一種“鴕鳥思維”,那就是日本是完美的,因此主觀上不願承認日本的戰爭罪行。對於教育程度較高的 成年人來說,隻要看一下史料,這種想法就會不攻自破,而一些教育程度低的日本人根本不會去看,若幹年輕的日本人則不肯用心去看,“除瞭我願意相信的什麼也 不相信”造就瞭盲目的“日本憤青”。這些人甚至會在網絡上和人公開辯論,以無知為勇敢。
另一方面,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和老齡化社會中的現代日本人,確有些人難以理解當時日軍居然能做出那樣殘忍的事情,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一直躲藏在山林中,上 世紀70年代才承認日本戰敗,被稱為“最後一個日本兵”的小野田寬郎少尉,被從菲律賓接回日本,他受到瞭日本上下的熱情歡迎,但是,他表現出的對於天皇, 戰爭,殺戮的狂熱,也讓當時的日本輿論頗為吃驚,甚至有人認為他躲藏山林時間太久,以至於精神失常。實際上,這才是當時日本士兵的真實面目。
也正是由於這種反差,一些本來不相信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女性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後,會引發劇烈的反應。
不忍卒讀的真相
有這樣矛盾的想法,和日本可以看到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材料觀點截然不同有很大關系。事實上,在日本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作品之多,可以多到讓一個中國人不 忍卒讀,讓我們沒有勇氣面對先人曾經遭受的屈辱和災難,那些文字中,曾經的日軍士兵用日本民族特有的細致把這場大屠殺描述得如同在你眼前再現。
原日本海軍第13航空隊轟炸機隊隊長奧宮正武在《我所見的南京事件》中,曾經這樣描述自己所見的大屠殺場面:
“在下關刑場附近,從城中開來滿載中國人的敞篷卡車絡繹不絕,停在倉庫中間。”奧宮認出行刑的日軍部隊屬於第九師團第三十六聯隊,他走進碼頭的倉庫群,看 到“兩手被綁在背後的十幾個中國人,被一個個拉到江岸邊幾米的地方,用軍刀和刺刀慘殺後,投入揚子江中。”“江中隻見層層疊疊的屍體,靠近岸邊的江水為之 阻塞,以肉眼幾乎難看出的速度裹挾著屍體艱難流向下遊。但,有些人還沒有徹底死透,掙紮著向岸邊淺灣處逃生,那附近已經是一片血海,因為那裡等待他們的, 是早有準備的槍擊和刺刀。”“整個過程如同流水線一樣秩序井然,連大聲指揮的人都沒有。看來,明顯是根據上級的命令在進行。” 他向刑場入口的一個下士問道:“這麼多中國人,就這樣安安靜靜被帶來,你們是怎麼做到的?”回答是:“城內,對著在廢墟上收拾的中國人問:‘有肚子餓的舉 手’,然後把舉手的裝上卡車作出帶去吃飯的樣子,就完成瞭唄。”“那麼,為什麼用日本刀和刺刀行刑呢?”“長官說,為瞭節省子彈。”
這已經是12月27日,距南京陷落差不多過瞭兩個星期。
僅僅日軍第三十旅團一支部隊,其指揮官佐佐木道一少將就在手記中記錄:“到12月24日共計處刑15000人以上,12月24日至次年1月5日,處刑數千人。”
這樣的記載車載鬥量。
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大多數日本人,在今天的態度是承認或默認南京大屠殺存在,但不願意深入這個話題。日本官方也從不能、不曾也不敢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
在日本的相關文獻
在日本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文獻,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多是近年出版的,由日本老兵提供材料,比較如實反映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親歷記錄。
這大多是參加過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老兵寫下的文字。事實上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日本並不是戰後才開始的。講演通信社的《野戰郵便旗》雜志最早曾在1941年 2月10日描述瞭在南京日軍曾經進行的大屠殺,並稱這是為瞭“威懾敵人,促使蔣政府放棄抵抗”。越是接近現今,這些記錄越多而且詳細。這是因為到瞭上個世 紀後期,這些老兵大多保持沉默,而今天,隨著他們的年齡增長即將離世,一些日本老兵良心發現,開始通過公佈其當時日記等方式,重現那時的真相。在日本的這 類圖書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日本老兵躺在床上接受采訪的形象。也有一些這類圖書是有良知的日本教育界人士主動收集文獻編成的。正是由於他們留下的無可辯駁 的記錄,使任何一個日本人都可以輕易觸摸到南京大屠殺無法否認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