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B面

2016-08-09 21:43:18

其實,天使和魔鬼更像一枚硬幣,它一體兩面,就看你讓它哪一面朝上。人生也是如此,我們不能讓人性的B面隨意凸顯。

2015年4月9日寫於荊州古城

 

點評:

盧梭在《懺悔錄》中,深刻剖析瞭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面,把一個真實的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瞭光天化日之下。巴金先生在《隨想錄》裡,對自己原來創作的文章和所作所為進行瞭深刻反思,對自已性情的狹隘之處進行瞭深刻剖析。

魯迅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瞭選擇“大我”與“小我”時的痛苦與彷徨,最後決心舍“小我”而求“大我”,並對人的劣根性和自私自利的一面做瞭客觀認知。梁漱溟先生孜孜不倦地探求人性問題,寫下瞭《人心與人性》的煌煌大作,其中的核心問題,也是探求人性的善與惡,以及如何實現自心與外我的統一。斯妤在《背棄與終愛》一文中寫到,“你常常可以看到,一個人正義凜然、冠冕堂皇、振振有辭,而實際上他掩蓋的有時卻是狹隘卑微、偏執怨毒,蠅營狗茍。”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把握人性的兩面性,也就是如何盡可能地揚善避惡。一方面,要靠道德、靠制度、靠法律約束,靠社會和他人的監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要靠個人的自覺、自省、自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慎獨”。努力做到在社會上、在公眾面前與在生活中、在自己面前的和諧統一。

同人於野在高效能任性中闡述瞭人自私的一面:

誰更自私?

“儒商”馮侖曾經去香港跟李嘉誠吃瞭一頓飯,被對方平易近人的態度所傾倒,回來特意寫瞭一篇文章[2]。馮侖說李嘉誠居然在電梯口等著迎接眾人,吃飯、照相都用抽簽排序,這樣“尊重在場的每一個人”,連中間演講的題目都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充分體現瞭他“錢以外的軟實力”。

這故事並不令人震驚。人們普遍相信真正的精英都是這樣和藹可親甚至仙風道骨,他們的成功根本不是靠投機鉆營,而是靠正大光明的軟實力。人們甚至認為精英的思維方式都跟普通人有本質區別,比如我們經常看到諸如“窮人寬容自己,富人寬容別人[3]”這樣的正能量故事。

可是光聽故事不行,還得看研究。在201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4]中,心理學傢 Paul K. Piff 和合作者一共做瞭七項研究。這些研究都表明,富人和所謂上流社會的道德水準不但不比普通人高,而且比普通人低。

在頭兩項研究中,研究者在舊金山灣區的一條過馬路人行道邊和一個十字路口觀察瞭過往的數百輛車。在這兩個沒有紅綠燈隻有交通標志的地方,加州法律規定車必須讓行人,十字路口上後到的車必須讓先到的車。那麼哪些車會老老實實停下來禮讓,哪些車會能搶就搶呢?研究者把車按豪華程度分為五等,結果是最低等的車在兩項研究中都是最遵守規則的,而最高等的車在兩項研究中都是最不守規則的。排除駕車者的年齡和性別等因素,結論仍然非常明顯:開好車的人表現得更差。

第三項研究招募瞭一百多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做受試者,先調查他們的社會經濟背景,給他們講述瞭八種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表現,然後問他們,你有沒有可能做出同樣的事情。這八件事並非專門針對富人設計,在我看來窮人更容易遇到:比如在餐館打工偷吃東西、把學校的打印紙拿回傢、買咖啡被多找瞭錢不還等等。結果,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更容易做這些不道德的事。

剩下的幾項研究發現,越是“上層社會”的受試者,越認為貪婪和自私是好的,認為在工作面試時說謊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他們真的在實驗中為瞭贏得獎品而作弊。不但如此,哪怕僅僅被研究者進行心理影響而“覺得自己屬於上層社會”,受試者都變得更容易偷東西。

怎麼理解這些研究?一個解讀是富人之所以道德水準低,是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們。普通人資源有限,必須彼此依賴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特別看重自己的形象不敢做不道德的事。而富人有充分的資源可以保持獨立性,他們不需要別人關心也沒有必要關心別人。比如有研究發現[5]在與陌生人的交往實驗中,越是富人,表現出來對對方的關註和互動就越少。

這等於說富有會導致不道德。2015年一項最新研究[6]有類似的發現,實驗表明社會經濟地位更高的人群如果作弊,主要是為瞭自己,而普通人如果作弊,很多是為瞭別人。更進一步,僅僅在實驗中賦予受試者某種權力,他們也會立即變成自私的人,開始為自己而作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