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54:52
婚姻的存在,脫離不瞭功利色彩。生孩子、一起供房、一起給老人養老,兩人加起來的力量總是比一人大一點。越是貧窮,這功利色彩越濃。現在看歷史上的婚姻制度,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完全沒有戀愛,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兩個不認識的男女當晚就得開始做愛,這未免太辛苦瞭!婚姻的價值隻在於繁殖人口(人口農耕時代更是財富),那愛情就是多餘的。
生孩子,幹活。類似於會說話的牲口,這就是貧窮狀態下男人和女人的命運。愛情隻是零星存在於貴族以上階層,完全屬於奢侈品。
今天中產階級的日用品,就是昨天貴族的奢侈品。愛情,也在重復這個規律。
感謝兩百多年以來的市場經濟,人類的財富得到迅速增長,在中國,隻不過三十多年,個人養活自己已經完全不成問題。不靠婚姻降低生活成本,人們自然要求婚姻中的“愛情”多起來。當他們發現自己選擇的婚姻裡沒有愛情,或者愛情已經消亡,離婚就是理性的選擇,繼續熬下去是對人生的浪費。
離婚率上升,丁克族與不婚族的出現及壯大,都證明瞭強大的個人已經有能力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愛情不僅存在,而且不願意再受委屈。
許多人視自由為愛情的大敵,自由有什麼好呢?賣淫嫖娼?婚外情?一夜情?小三?婚姻危機?女人沒有自由,就不可能發生你的故事,再不幸的婚姻,你也得走到頭。種種非婚性關系(或稱為不道德的性關系),都是對不幸婚姻的某種修正,是對某種不該存在的殘酷關系的抗爭。
沒有這種抗爭(或溫和地稱為修正),壓力慢慢累積,就像逐漸吹大的氣球,越來越接近爆炸的臨界點。比如色情業出現後(雖然法律不許可),強奸案的發案率就大大下降瞭。性欲能低風險滿足,它就會放棄高風險模式。嫖娼雖然可能被抓,關一陣子,甚至會上央視懺悔,在比起強奸把牢坐穿,還是好很多。所謂的選擇,就是在做為難的事,有所得,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