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54:52
文/鸝鳴
大約一刻鐘前,我洗瞭滿滿一盆衣服,晾曬完畢,坐在床邊,用毛巾擦擦濕漉漉的雙手。自然地,全部註意力就落在瞭手裡的這條毛巾上。這是一條特別不起眼的毛巾,原本的胭脂色早已褪去,牡丹花圖案模糊不清,不但不柔軟還有些粗糙(擦臉時能明顯感覺到)。不過沒關系,我不棄,它不離,至今已陪伴我四年有餘。
為什麼如此珍重它,它有特殊的意義嗎?這是當然。或許你不相信,它已經 26 歲瞭,比我還大一歲,是爸媽結婚時候買的,算是他們婚姻的“見證者”之一。我猜媽媽心思細膩,有她的想法吧,所以這條毛巾才一直未用,被放在大衣櫥的某個位置,直到我上大學。那天媽媽幫我收拾行李,用得著用不著的都找出來瞭,鋪滿瞭床。就是這個時候,我拿起瞭這條毛巾,一看就知道不是當下市面上賣的類型。媽媽瞧見瞭,似勸似不勸地說:這是我和你爸結婚時候買的,你看圖案多好看,鮮艷的牡丹花,那時候的東西質量好,經得起用,你拿著吧。本想跟媽媽解釋,這些東西不用帶,亂七八糟的挺沉。轉念想,算瞭,一條毛巾哪裡都能塞得進去。就這樣,毛巾和我一起走進瞭大學,朝夕相處,無聲無息。我的快樂和憂傷,孤獨和寂寞,都被它看在瞭眼裡。
時光匆匆,轉眼四年過去瞭。雖然現在工作瞭,可是我沒有想換掉它或者留作它用的想法。一定地,我們在一起的時間還要更長更長……
隨著年齡增長,個人感情問題被迫一再提起。我倒是沒有逃避,可是總有一種“不靠譜”的感覺。自畢業工作,進入社會,每天接觸到的信息量無限增多。其中,那許許多多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鬧劇輪番上演,讓人應接不暇。我在想,為什麼吃穿不愁,生活水平提高瞭的人們卻要這般相互折磨,硬是把平靜祥和的日子弄的烏七八糟。他們究竟在折騰什麼。
然後我就總想起這條毛巾,這條因為爸媽走到一起而“誕生”的毛巾。 26 年瞭,爸媽居然已經在磕磕絆絆又相扶相攜中度過瞭 26 年的光陰。每每在某個觸景生情的瞬間想起,就覺得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漫長過程。現在的爸媽,早已經沒有瞭愛情、婚姻的概念,所有的情感都變成瞭一種,那就是親情。所有作為的出發點都是傢庭的幸福美滿,傢人的快樂安康。我想,大部分人期待的愛情就是這樣的吧,簡簡單單,安然平實。
對於父母的結合,我是充滿不解的。那時候,爸爸 19 歲,媽媽比爸爸大 6歲。雖說都是農民子弟,傢庭背景上門當戶對。可是,女方與男方年齡上的差距,即使現在的很多父母恐怕也心存芥蒂。而且爸爸是傢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受到所有人的寵愛,成傢之前沒有吃過苦受過累。聽說,這門親事是大爺看好的,長兄如父,如此說來這也是一樁父母之命的婚姻。媽媽晚嫁是有原因的,她是傢中壯勞力,姥姥和小姨們不能沒有她。大爺或許就是看中瞭媽媽的吃苦耐勞、踏實肯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諸如此類的包辦婚姻不計其數。但最後的結果,絕大部分的夫妻都一路走下來瞭。他們為更好的生活努力奮鬥,為養育孩子無私奉獻。他們能夠相濡以沫,不離不棄,能夠風雨同舟,憧憬未來。我的同齡人,還有前後與我相差兩三歲的孩子,我們的父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他們在艱苦的生活狀態下共患難,在貧窮的日子裡彼此支撐。他們的孩子,現在的我們,回想起來,也覺得那是天底下最幸福的時光,最美好的回憶。
我們是多麼渴望擁有一段父輩們的愛情和婚姻啊,滿懷期待,勇敢尋找,卻不是都能遂如人願。其實,大傢想要的並不多,無非是理解和包容的態度,理性和恰當的判斷,相知和相守的真誠。那些著急子女人生大事的父母們,一遍遍催婚,又安排一輪輪相親,奇怪自己當年為什麼就能跟一個隻見過一次面,甚至未曾謀面的人結瞭,嫁瞭,而且過瞭一輩子。時代變瞭!人心變瞭?!
點評:早幾十年的婚姻模式好嗎?整體上比早幾百年前的好,那時人們已經有瞭一些選擇;現在的婚姻模式呢?我個人覺得更好瞭。很多人會說現在人們現實、物質,離婚率又高,這其實是個人的選擇問題對不對,你可以追求理想,可以以愛情為重,可以堅守婚姻,這與別人的選擇無關,對不對。
好的婚姻要珍惜堅守,努力修正瞭還是好不瞭的為何還要相互折磨著?
引用連嶽的幾段話,表達一下另一種觀點吧,也許你不一定喜歡這個人,但他說的話有的真的是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