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仍然迷茫的小夥伴們

2016-08-09 21:59:59

文/WeiYang

最近讀瞭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信《為什麼我要求你讀書用功》,頗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20歲的安德烈顯然是意識到,自己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很“平庸的”人,從而倍感迷茫。龍應臺作為母親將自己的見解寫給安德烈。

在20歲左右的年紀,最容易出現這種迷茫吧。小時候,我們都有遠大的理想,覺得自己生來就是成大事之人。等到20歲左右年紀的時候,我們終究會發現自己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成就大事的夢想越來越遙遠。更可怕的是,我們還發現由於互聯網、工業自動化、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高速發展,就業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找到一份體面的職業都相當困難。這個時候難免感到迷茫,我自己也不例外。之所以覺得龍應臺的信相見恨晚,是因為如果在我20歲迷茫的時候,有人給我寫這樣一封信,也許我就不會浪費那麼多光陰,走那麼多彎路。

《為什麼我要求你讀書用功》隻講述瞭一個道理:“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個道理其實我早已明白,但是我並不能如此準確的表述出來。

可能是因為我經常參加所裡的星期五沙龍,並組織讀書會的緣故,過去一年中,已經陸續有幾位研究生(包括我自己的學生)找我,想聊聊他們的未來,因為他們多少有些迷茫。看起來,感到迷茫是這個年紀的普遍現象,借著分享《為什麼我要求你讀書用功》,順便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成功不靠譜

我們成長的時期,正是成功學大行其道的時期。書店裡充斥著各種成功學的書,總有名人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如何在艱苦環境下努力拼搏,最終獲得成功,甚至還有人寫瞭本書叫《我的成功可以復制》。

這種成功學誤導瞭很多人,也很可能是造成浮躁社會風氣的根源。所有的成功都難以復制,成功的永遠隻能是少數,因為社會資源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名人,因為公眾的註意力是稀缺資源,關註瞭這個人,就沒有時間關註其他人。不可能人人都做出卓越成就,因為如果人人都卓越,卓越就不能叫卓越瞭。所以,當所有人都去復制某個成功時,這個成功肯定早就不是成功瞭。

成功的永遠是少數,意味著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多麼有天賦,我們都可能很“平庸”。安德烈說:“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平庸”是他迷茫的根源,也是我們迷茫的根源。安德烈說:“你會失望嗎?”他因此覺得辜負瞭母親的期望,我們也因此覺得辜負瞭父母的期望。

走出迷茫的第一步,是正確看待成功。成功可以追求,但不能奢求,成功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成為第一目標。如果我們將成功作為第一目標,那麼當我們付出極大的代價,最終不能成功的時候,可能會產生抑鬱,甚至自殺。

關於父母的期望,龍應臺說得很好:“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瞭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對於個人選擇(生活習慣、職業選擇和婚姻狀況,等等),我們首先要對得起自己,然後再考慮父母的期望。符合父母的期望,但對不起自己,我們會委屈一輩子。隻要對得起自己,即使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也最終會獲得父母的理解,畢竟父母不能代替我們去生活。

快樂是根本

既然成功不是第一目標,那麼什麼是第一目標呢?毫無疑問是快樂,或者說是幸福。

關於快樂,有很多誤區。有人說,有錢瞭就快樂瞭;有人說,事業成功瞭就快樂瞭。如果這樣,我們就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些既有錢又成功的人,仍然會抑鬱,甚至選擇自殺。有人說,知足常樂。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足,不給自己設定目標,就可以獲得快樂。這種說法非常迷惑人,甚至形成瞭理論,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越大就越不快樂,所以,獲得快樂的方法,是降低自己的目標,懂得知足。但是,沒有追求的快樂,不可能是真正的快樂。如果有人因為沒有追求,而覺得自己快樂,那隻是因為他還沒有品嘗過有追求的快樂而已。

真正的快樂來源於我們做瞭什麼,而不是我們擁有什麼。當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竭盡全力做到極致的時候,就能獲得這最終極的快樂——成就感。此時,我們必然是有追求的,而且目標可能還很高。比如:做科研以院士為目標,從商以馬雲為目標,搞IT以比爾蓋茨為目標。這些目標看起來與現實差異巨大,但這絲毫不會降低我們的快樂,因為我們熱愛的是事情的本身,而不是事情的結果。即便付出極大的代價,最終不能實現目標,也絲毫不會感到鬱悶。一方面,我們已經竭盡全力,沒有給自己留下遺憾;另一方面,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看到自己不斷的成長,已經收獲瞭快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