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00:29
郭子和娟子,繼續他們糾纏的愛戀,也漸漸沒有瞭消息。
倒是另外一個朋友,一直把我當心靈氧吧沒事就跟我聊些感情事兒。她說“大叔”最邪惡的地方就在於,同樣的事情大叔可以尋找出事情背後隱藏的東西,也能給予無窮多看似都切實的卻截然相反的可能,她越來越糊塗,大叔卻永遠意志堅定、認識明確。
她來自淮南那一塊,談不上懷揣夢想,據她說隻是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我倒覺得是她不得不做這些,因為內裡的性格。大約半年前,她換瞭工作,一是更好的發展,一是斷瞭前緣、換個心境。在北京漂著,總是需要最大的夢想和最隨遇而安的心情。新環境她適應的不錯,自然認同度和融入感不錯。
然後就喜歡上一個男孩子,那種有著才氣卻又無限自卑的男孩,將北漂當做自己最後的一站,隻能到來不能歸去的架勢。外表陽光而有才氣,陰錯陽差一方面被同事們挑揀到一起成為話題,一方面互相多少有點好感。
現在年輕人總是很早就決定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也不管自己沒過多久,就換個新的思路。過去的年輕人,面對世界喊著:“世界我來瞭。”,然後被世界磨礪或是虐待。現在的年輕人,面對世界,拿出魔法棒:“世界,你要這麼樣”,然後被世界告知你就是胡思亂想,要麼打的你退回去做夢,要麼就讓你覺得世界很虧待自己。
她覺得自己需要被呵護,被寵愛,被欣賞,自己要努力做到別人覺得值得為這些付出就好瞭。而那個男孩,成功的時候會歸結為自己的努力,失敗的時候大多數會埋怨自己的出身和別人不太理解他,無視他的付出。越自卑的人越自信,可憐的才氣也會被幻化成光芒萬丈。
她一直很糾結他是否是喜歡她,這個喜歡總是被明確的界定為生活工作裡點滴的事物。這個事情如果是喜歡應該是什麼樣的,如果不是什麼樣的就是不喜歡。一般人喜歡瞭應該是怎麼做的,他沒有做就是不喜歡。基本一個活生生的人,被界定為一個必須遵守的學習和實踐,愛情是學成畢業的架勢,沒有修滿課程,否則沒有畢業證,還不能有掛科過多,否則沒有學位證。愛情是個畢業證,婚姻是個學位證。
我說她是母性大發、感同身受、新環境適應癥,她自然是堅決否認。我說她因為前緣才決定現在的緣分,因為想遺忘過去所以才決定當下的選擇。她自然認為都應該是隨遇而安,安之若素。在梳理不清的時候,她給我的信息也有意識篩選瞭,像個政客般隻努力宣講自己的主張,卻永遠不承認自己對情況不明。
愛於她,類似於數花瓣,隨時的問他喜歡我、他不喜歡我,摘來摘去,剩下的已經不是花,而是光禿禿的花枝。打著怕受傷的口號去躲避付出和驗證,這個愛有點自顧自。愛在現在,基本被定義成一種滿足,言下之意是我缺所以我要;我要的還不是你能給的,而是我想要的。
我勸她享受自己,愛這個東西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成長,泉眼幹涸是自己的事情,別想著誰給你註水,那是豬肉該幹的事情。你需要泉眼,也需要環境的生態,也需要互動和驗證,但需要證實而不是證偽。泉水多瞭,不是自顧自的蓄積,成瞭堰塞湖非出大事。她卻是永遠珍惜自己的愛,覺得付出一點就會少一點,因為我的愛沒有回報,所以我的愛就會減少,這樣的邏輯看似荒謬,卻又無法辯駁。
一直覺得你愛是因為你還能愛,對面的人隻是恰好出現罷瞭。愛情永遠是邂逅,隻是邂逅之後如何,無非是你願不願意享受自己罷瞭。你永遠算計不過人生,因為你想要的不是不能得到,而是你瞬間又變換瞭要求。你喜歡的人會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但你是否願意等待成熟,或是迎接失敗。
陌生到邂逅,邂逅到喜歡,喜歡到愛,愛到愛情,愛情到婚姻。每一步都是蝶變,每一步也可能是湮滅。每一步你驗證的越久,越自以為是,無非告訴自己,該蝶變的時候要忍耐,等著外面的環境相宜才可,但卻一次次將胎死腹中變成現實。化繭成蝶總是每個人的夢想,但可惜絕大多數都胎死腹中。人生的夢想如此,人生的愛也如此。或許正因為如此,才值得去等待成熟,或是去愛。
人生會遇到很多有生命的事情,例如愛。愛自己有自己的生命,看似相似,卻永遠不同。愛的每一個階段也是獨立的生命,你因為下一段的生命要求這一段的人生,或許也永遠是設計愛而不是享受愛。
最無力的愛,自然催生最愛無能的人。越需要證明的愛,越無力;隻會證偽不會證實的愛,無非是兩個演員在飆戲,兩個人旁觀著自己怎麼逢迎彼此,虐待自己、虐待對方,隻不過無非是角色,可以盡情演,因為畢竟不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