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00:13
文/叢非從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往往需要被證明才能相信自己被愛,而且證明需要持續不斷。而恰恰又是這些證明,將愛漸漸淡化。無數在感情裡挫敗著的人,經歷著這樣的悲劇故事。
這很像那個笑話,某女不相信自己是被丈夫愛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丈夫專一的,所以總是去驗證丈夫的專一:每天回來都要搜索丈夫身上有沒有女人的頭發。直到沒有搜到,還是嚎啕大哭,丈夫不解的問到沒有搜到女人頭發證明我很專一,你還哭個啥。該女的一席話曾讓無數人汗顏:你這挨千刀的,在外面居然連尼姑也要瞭。
笑歸笑,這樣的故事我們身邊又何嘗是少數。潛意識裡就不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所以總要證明自己是被愛的,或者證明自己是被愛的。前者的故事很多,某個女孩偶然間知道男友的密碼是自己的生日,欣喜若狂,證明瞭自己是被愛的,然後通過追問需要進一步證明:你是什麼時候設的啊。對方答忘瞭。大約幾月呢。對方答忘瞭。是年前呢還是年後呢……面對這樣的追問,不知道聽的人會有什麼感受。當問的人不能持續證明到自己是被愛的,就開始失落:他是不是不愛我瞭。後者的故事也很有趣:當我故意關機2個小時,你知道我這段時間關機並且著急才能證明你是愛我的。我手機停機瞭你主動給我交話費才是愛我的,我過生日你主動記得我生日而且給我買玫瑰花才是愛我的。隻有你做瞭XX,你才是愛我的,如果你沒做XX,證明你不是真心愛我。當然,他們的話術常常不是這樣,而是:你愛我,就應該……。例如你愛我,就應該每天給我打一個電話。還有更省略的:戀愛不就應該天天聯系嗎?戀愛不就應該彼此分享所有故事嗎?
愛總是需要被證明,才相信愛。如果有一次不能被證明,則就會陷入恐慌。
這也像我們讀瞭很多遍的那個日記,妻子的日記裡寫著,下班路上,丈夫默默開車不語,然後妻子很多想,他今天為什麼沒有主動和我說話且問好,我想起瞭他早上出門的時候沒有對我笑,他是不是不愛我瞭,天吶,我該怎麼辦,如果他不愛我瞭。而丈夫的日記則比較簡單:tmd,意大利隊又輸瞭,真鬱悶。
條件化是自我價值低的防禦措施之一。將內心的匱乏條件化,依賴於外在的條件。而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在愛上夜是匱乏的。他們從心底就不相信自己是值得的。所以需要依賴外在和別人來證明自己是被關註的,是被愛的。而這種方式就是條件化:隻有……才……。
可是愛不是條件。
文人墨客給瞭這些匱乏很多支持:你若不離,我定不棄。反之則是:你若離,我可能就放棄你瞭。這是很常見的規條之一:我愛你是建立在你愛我的基礎上的。我和你在一起是建立在你想和我在一起的基礎上的。如果你不愛我,我也不會愛你。隻是這樣的愛本身就不會給人安全感,因為條件。被愛的人會感受到你加給他的這些條件:你是因為我做到這些條件才愛,那假如有天我做不到瞭,你就不愛瞭。這種愛並不能給人踏實和安全。
也許你還會質疑:愛本身不就是應該這樣嗎?很好的一個應該。我們見過好多真正的愛情:何西愛瞭三毛六年而三毛無動於衷,是不是六年裡三毛不愛,何西就不愛三毛瞭。金嶽霖愛瞭林徽因一生,金嶽霖是不是也要告訴林徽因:你若不離,我定不棄。那林徽因離開他的時候他就該放棄愛。如果你說這樣的愛太偉大,回到現實裡我們也常見到這樣的人:一個女孩因為愛著一個男孩很多年,都沒有結果沒有反饋,可她持續的在愛。一個男人為他愛的女人默默祝福瞭一生。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俯拾即是,是不是他們都要建立一個條件:隻有你愛我這件事發生時,我才能去愛你。
用區分技術做一個區分就是:我愛你,你愛我,這是兩件事情。如果同時發生,那是幸福的事情。如果不能同時發生,也很常見:我愛你你卻愛著他。並不是一定要同時發生。還要做一個區分是:如果同時發生過,我也愛過你,你也愛過我。可是時過境遷,一個人的愛在淡化,另一個人則在升溫。結果就導致瞭這兩件事並不能同時發生或者說兩個人的愛並不均等。這個區分就是:過去是一回事,現在是另外一回事。有些人會把自己弄得太糾結,往往就因為區分不出來:為什麼我那麼愛你而你卻不愛我。為什麼你以前曾那麼愛我而現在卻變瞭。
第一個條件,隻有你愛我,我才愛你。那你應該思考下,這是不是真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