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

2016-08-09 22:02:08

而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杠桿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所謂的屌絲,總是通過出賣勞動力來賺錢,而更進一步老板是通過組織杠桿來賺取利潤,最後資本傢則完全是通過金融杠桿在賺錢。而牛人們對杠桿的控制和使用則讓人嘆為觀止。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強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不以外界環境為轉移

牛人不是活在當下的,他所有的努力或者付出是為瞭未來的自己。

看瞭很多的勵志文,最有感觸的就是一個老板為瞭偷學行業規則而去打工的故事,類似李嘉誠偷學塑膠花而打工的故事一樣。翻看各種牛人故事其中都有一個核心點,就是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不是來自於所謂的老板的表揚或者其他人的贊賞,而是源於內心中那一顆不斷超越的心。

而屌絲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則完全或者是大部分來自於外部,比如有錢就可以對別人顯擺,覺得自己非常瞭不起,甚至透過物質的奢侈消費來滿足自我價值感。而對牛人來說,金錢隻是對於他們亮閃閃思維的獎勵而已。

一個人如果無法形成自我的價值觀認同,就無法形成穩定的思維體系,經不起誘惑,從而很多事情都是淺嘗輒止,很難成長為一個牛人。另一方面,自我價值認同感也可以延伸為一個人的自律、獨立思考能力、目標感強等等。

而這種自我價值感的形成就需要對整個世界運行規則的瞭解和學習。比如瞭解瞭財富的理念,就能自然形成財富安全感,而不用整天擔心失業的風險。

以知乎的牛人“采銅”,提到的對於事情的評價方法論舉例:用二維的思維來考慮,一是收益值,該事件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認知、情感、物質、身體方面的收益皆可計入),二是收益半衰期,該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半衰期長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會持續地較久較長。我們更多的應該集中於做高收益值、長半衰期和低收益值、長半衰期的事。

而對於收益值和半衰期的判斷就源於我們內心對自己的價值認同判斷。比如在牛人眼中有價值的跳槽隻有一種就是能力已經提高至一個相當的高度,找更大的平臺或者被挖走。

PS: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救世主。

4、反直覺思維——我們知道的其實是錯的

這個思維是源自科學松鼠會裡關於“化學滲透”的文。

其中有個最牛的思維體系架構就是關於自然科學的層次結構:自然科學中的各個領域,並不是齊頭並進的,其中一些學科是另一些的天然基礎。最主要的一個層次系統是這樣的:

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科學,越前面的越基礎,每一種科學也許人類開始認識的時候是獨立的,但追究到深處,你總是會發現你需要前面一層的大量知識才能產生認識突破。

而反直覺思維最簡單反例的就是:“更重的物體下落更快”,這就是既簡單又錯誤的直覺。另一方面直覺的缺陷就在於他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就像《窮查理寶典》中提高的關於人類的偏見描述一樣,這些偏見其實來源於人類的天生直覺。

牛人之所以稱其是牛人,也就是其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和擴展,懂得原有無往不利的思維隻是在某些限度之內,就跟經典物理學和現代物理學區別一樣,當站在經典物理學的巔峰時,不代表現代物理學不存在。

我仍然走在否定之否定的成長路上,一起共勉。

原文地址:http://www.pento.cn/pin/30458614

圖來自:heidi

點評:看看下面這段評論,這就是牛人的思維方式。

最近有空就在聽謝濤的《聽世界·秦漢》,聽到韓信平定齊地後向劉邦申請當齊王的那一段,感覺謝濤的評論實在是太過以成敗論英雄地雙重標準瞭。他批韓信野心太大,可之前陳勝派手下韓廣去平定趙地後韓廣更是自立為趙王,陳勝聽瞭大怒,但最終被謀士勸止而認可瞭韓廣,這跟劉邦乍一聽到也是大怒,但最終被張良、陳平勸止而索性把韓信申請的“假齊王”直接封為“真齊王”,不是如出一轍的歷史重演嗎?可謝濤對這兩段歷史的評論卻很不一樣,雖然對韓廣也沒說啥好話,但遠遠不及對韓信的批評。就因為陳勝最後失敗瞭,而劉邦最後勝利瞭,就如此成王敗寇地批韓信是野心勃勃?其實我倒覺得韓信正是敗在野心不足之上。以他當時的實力,大可以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坐收漁人之利。他的謀士勸說他這樣做時,舉的歷史例子都很有說服力,近有陳餘、張耳,遠有勾踐、文種,韓信自己也反駁不瞭,卻就是不接受。隻能說明他太有良心,覺得自己有今天要拜劉邦重用所賜,就拉不下面子反瞭劉邦。可是既然良心那麼大,野心不足,那就索性不要去跟劉邦討要什麼齊王嘛。但再怎麼看,我還是覺得韓信的最優選擇是自立為王,而不是連齊王都不向劉邦討。所謂“功高不賞”,以韓信與劉邦的關系遠遠不如蕭何與劉邦,而且蕭何還是一介文臣沒啥造反能耐的,留在關中給劉邦籌措軍隊糧草時間長瞭劉邦都對他放心不下,不停地派使者前去名為問候實為監視,可想而知劉邦不可能是可以與韓信共富貴之人。這也不是劉邦人品有問題,而是他能力不足,隻是很會用人,到不需要再用軍事人才的和平年代,卸磨殺驢是必然的選擇,否則他自己就太危險瞭。類似的雙重標準也出現在對項羽的評價上。謝濤批項羽小氣吝嗇,封王都封給外人,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英佈、龍且等人反而啥都沒有。但正因為外人才需要通過封王這樣給好處來拉攏的,創業階段自己人確實不宜封賞太高,一來是“裂土封王”那樣的可賞之物太稀缺,不夠分,隻能優先用於拉攏外人;二來是天下還沒完全平定就給予太高的賞賜,會讓手下沒瞭奔頭。像英佈一封瞭九江王就不再聽項羽的指揮,是很明顯的教訓。反觀劉邦也是一樣的,樊噲這些最早跟著他的老臣子、最鐵桿的自己人也跟龍且一樣沒得到封王的賞賜,為啥謝濤就視而不見,不說劉邦對自己人吝嗇小氣呢?韓信平定趙地向劉邦申請將張耳封為趙王,劉邦欣然接受;怎麼對韓信平定齊地後申請自己做齊王就如此怒不可遏呢?說白瞭就是劉邦其實還是視張耳為外人,所以不介意用封王來拉攏住他;視韓信還算是自己人(雖然沒蕭何等那麼鐵桿),才覺得他在這要命的節骨眼上對自己行此形同勒索之為如此勃然大怒。其實龍且那麼積極主動出擊打韓信,不聽謀士的正確建議,也是他懷著想自己當齊王的心思。可以預計,如果濰水之戰不是韓信贏瞭,而是龍且贏瞭,將會上演的是龍且憑此軍功去要脅項羽封他為齊王。韓信的謀士說得很對,自立齊王不僅僅是富貴之道,更是安全之選,韓信沒聽從謀士,就跟龍且沒聽從謀士一樣,這才是他犯下的可怕錯誤。他到底是因為太有良心不夠狠而當不瞭政治傢,還是因為打仗厲害卻沒政治眼光預見他與劉邦的關系的未來遠景而當不瞭政治傢呢?動機是無從驗證之物,但客觀的效果都一樣,韓信就是當不瞭政治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