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11:39
文/吱唔
多年以前,那時自己剛參加工作一年左右,和一位年紀稍長的同事漫淡。聊到論語,又聊到佛學。不解何謂“大乘”、“小乘”。同事給我講瞭一則故事。說是,有一位旅者路遇一位遠行高僧,上前求教這個問題。高僧笑呵呵地把背上肩上的包袱放下,釋道,這便是“小乘”。旅者又問,那何謂“大乘”呢?高僧又把放下的包袱背起繼續遠行,告訴旅者,這便是“大乘”。
聽完故事,我若有所悟。此後的工作、生活中,我也常會在經歷一些事時,有所體會。隻是,自己並不在意於求解“大乘”、“小乘”,而是對“放下”與“拾起”情有獨鐘。
放下與拾起,有兩重不易。
要做到放下與拾起,首個不易便是明智、正心的不易。不明智,便無見識,不知道能放下什麼,能拾起什麼——如盲人夜路,跌跌撞撞而已,人生得失皆成宿命。不正心,便無道義,不知道該放下什麼,該拾起什麼——如醉漢過街,雙目雖明,也不過走肉而已。
要做到放下與拾起,第二重的不易便是放下來和拾起來的不易。特別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當下,縱身於利來利往的熙熙攘攘,一旦背上網羅蠅利的包袱,便很難放下。小小身板難堪其負,便不必提拾起責任和遠行的理想瞭。
放,有放得徹底的。如盧安克,將市井生活全部放下,紮進瞭西部的深山之中。一身輕松,便拾起瞭清苦支教的擔子。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卻仍有激勵世人的光輝。
我雖漸明放下與拾起的道理,但要克服那兩重不易,仍然長路漫漫。人性中狡黠的弱點,總要不停地敲打和慫恿我拽緊該放下的、無視該拾起的。抑或幹脆教唆我,混混而過,做個不知放下與拾起的人。
好在,我也能經常提醒自己,為瞭拾起該有的擔當,先得在眼下放下,進而修身。歷經歷練,修一顆清明之心,修一個暢放胸懷,也修一身技藝本領。
但願。
點評:樹木,把枯黃的落葉放下,長出一個美麗的春天。蒼穹,把灰色的雲翳放下,才有一個燦爛的晴空。心靈,把沉重的鬱結放下,就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放下包袱,拾起責任,如此不再彷徨。此生亦願如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