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13:59
文/鄧穎
最近看瞭很多關於心理方面的書、博客或者帖子,還有一些被普遍認為迷信的一些東西。然後蹦出瞭一個很奇怪的想法:我生活的世界是否真實?
首先是讀瞭高銘的《謀殺記憶》,印象最深的是(大概意思是):我們頭腦裡所謂的記憶,可能隻是我們根據某些細節加想象臆想出來的,久而久之,我們就產生瞭這樣或那樣的記憶。但事實上,這些所謂的記憶壓根就沒有發生過。
比如我所知道的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某男覺得某女喜歡他,還是非常喜歡那種,但是他覺得女方不好意思向他表白,於是他很鬱悶。那大傢可能要問,為什麼男的會覺得女的喜歡他呢?男的解答如下:有一次,我在吃飯的時候發現她老是瞄我。還有一次在圖書館的時候,她哪裡都沒有坐,就做在我旁邊的空位上。難道這還不是喜歡我麼?可能大傢覺得很奇怪,這就說人傢喜歡你啦?你想太多瞭吧?但是男的就是這麼認為的,而且時間越久,他就越覺得女的喜歡他,就更加鬱悶——為什麼她還不向我表白呢?難道不好意思?他跑去問那女的:你是不是喜歡我?女的非常奇怪,當即給出否定的答案。後來事情不瞭瞭之。
還有一個案例和這個非常像,但是男的先通過其他人詢問女方是否喜歡他,當得到否定的答案後,男的更加鬱悶瞭,心想:她明明就是喜歡我的,為什麼不承認呢?於是,男的鉆牛角尖瞭,越想越想不明白,第二天拿著刀子去堵該名女生,說如果女的不承認喜歡他,他就自殺。後來自殺被阻止瞭,但男的受瞭輕傷,女的當然受到驚嚇瞭。
這兩個案例都是真人真事,相信大傢處於青春期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覺:當自己喜歡某人的時候,如果某一天,此人做瞭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他/她是不是對我有好感呀?(哈哈哈~想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吧?)隻是這兩個例子的男主人公比較極端罷瞭。
話說回來,我們分析一下這兩個案例,如果男的沒有去向女的求證,那麼他就會一直認為女的是喜歡自己的,而且確實非常喜歡自己。久而久之,男主人公就會結合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或者隻是一些跡象來自我印證這個他所認為的——“事實”,當時間足夠久,他收集的“證據”足夠多,而又一直不向女方求證真實與否時,他的腦袋裡面就會產生這樣的記憶:“嗯,她喜歡我,很喜歡我。”但是打擊人的是,或者說打擊男主人公的是,他所認為的事實,實際上根本沒有發生過,可能女的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另一方面,可能,我,或者你所處的環境,我們所接觸的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是不真實的,可能都是你,或者說另一個人臆想出來的,而你隻是他臆想的一部分罷瞭。無論你感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有多麼真實,無論你多麼想相信這是真實的,可能這都是假的。可能你隻是另外一個人分裂出來的人格,隻是你自己不知道罷瞭。又或者從另一方面說吧,人的記憶是有過濾性質的,通常人會把違背自己良心的、不原意記住的事情過濾掉。
比如我媽吧,我跟她說起小時候她“傢暴”我的事情,她承認有打過我,但是當我說起“傢暴”很厲害的那一次的時候 ,她居然說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我多次向她提起,還說出具體的時間(好吧,那次真的比較厲害,太皮瞭小時候555~~)我媽都說沒有這樣的事!最後很無奈的——我和我媽在這件事情上無法溝通,基本排除瞭我媽跟我撒謊死不承認的可能,因為她每次都很認真的說,而我媽還沒有到老年癡呆的年齡啊。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把不開心的事情忘掉,人活得也比較開心,你說是不是?可能你也會說,但我還有不開心的記憶啊,為什麼我的大腦不幫我過濾掉?那隻能說那段記憶太深刻瞭,過濾系統無法處理。當你受瞭某些身體上的創傷或者是精神上的刺激以後,刺激瞭你的過濾系統,於是你得瞭選擇性失憶······由於我不是讀醫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失憶是不是這樣子,但是我覺得應該是這樣吧。
有時候看書能把人看傻瞭,不過我覺得傻隻是跨上另一個層次的墊腳石,當你足夠“傻”的時候,那就叫睿智!
點評:《莊子·齊物論》記載著莊周夢蝶的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李商隱在《錦瑟》中亦有雲“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待到笛卡爾這兒,就有瞭“直到現在,凡是我當作最真實、最可靠而接受過來的東西,我都是從感官或通過感官得來的。不過,我有時覺得這些感官是騙人的;為瞭小心謹慎起見,對於一經騙過我們的東西就決不完全加以信任……”的沉思。我不存在,世界之於我的理解也就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