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14:35
一個人的視野決定瞭他人生的境界,井底之蛙與空中飛鳥眼中的世界之所以會迥然不同,是因為他們用以衡量世界的視野尺度大相徑庭。人的視野需要不斷地向外拓展,不能囿於一處,固步自封;人的境界也需要不斷地向上提升,不能安於現狀,得過且過。二者相輔相成,卻又都需要人永不停歇的腳步去走得更高更遠。也許,走過很遠之後人會赫然發現最終的生活境遇並未有想象中那麼色彩斑斕,但隻有走過才知道這其中的充實與安寧,充實的是豐富的閱歷與感悟,安寧的是不忘初心,有始有終。
其實,走得遠未必會眼界寬,如果心界始終狹小,哪怕走遍天涯海角,眼界也仍然隻是囿於一室。人的視野不止於足跡所到之處,而在於心界所打開的程度。向外生長不僅指人的足跡向外伸展蔓延,更是指心界向外掙脫束縛而徹底解放自己。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總免不瞭磕磕絆絆,這些磕磕絆絆有些是他人有意無意地設置瞭障礙,有些則是自己潛意識地自我設限。究竟有多少人被這種無形的繩索桎梏所牽絆束縛而扭曲地成長,不經意間,又有多少人開始習慣性地給自己披枷帶鎖甘當生活的奴隸?最令人悲哀的是,有多少人隻是在坐穩瞭奴隸的狀態與想做奴隸而不得的狀態間穿梭切換而渾然不知或者全然不敢翻身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試想,從小到大,我們的耳邊充斥瞭多少沸反盈天的聲音?親人的規勸,朋友的告誡都讓自己猶疑不前,關乎每一次成長的節點,有幾次的決定真正是聽從瞭自己的內心所願?正是在不斷地被越俎代庖中,我們的心情漸漸由壓抑變成安逸,我們的心靈漸漸由叛逆轉向麻木,直至再也發不出自己的聲音,直至不知不覺間過起瞭他人編織的生活。隻有我們自己才瞭解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自動放棄自由生活的權利,甘願放縱自己行屍走肉般地隨波逐流,都是對自己極端不負責任的做法。總有一天,人會長大,人會老去,但如果心界自始至終都未曾獲得過向外生長的權利,那實在是枉來此世、有虛此生瞭。
誠然,遊歷會增加人的閱歷,開闊人的視野,卻不能自然而然地打開人的心界。也許,在外遊歷的時候,人會感覺特別的放松,特別的自由,那一刻會讓人有一種心界天地寬的豪邁感,但這畢竟隻是一種離開瞭熟悉環境後所產生的假象,因為遠離耳邊那些聒噪的聲音會讓人覺得不再受束縛,不再被指指點點,可當再度回到以前那熟悉的環境,熟悉的生活時,你還能呼吸到那種自由的空氣嗎?如果心界不能向外掙脫束縛正常生長,我們的生活就會始終受到外界的左右而凌亂不堪,即使可以通過遊歷而躲得過一時,也無法通過自欺而躲得過一世。一個擁有寬闊心界的人不會讓世事的繁蕪叢雜遮蔽自己透明的心靈,不會讓人群的喧囂嘈雜淹沒自己內心的聲音,強大的內心會讓他敢於表明自己的生活態度,敢於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才是真正的人格獨立,如此,斯世足矣。
人生短短幾十年,真要能活得明白也沒那麼簡單。當老去的那一天,回首自己的人生路時,真正能夠拍著胸脯對兒女們說這一輩子活值瞭的又有幾人?想象在即將死去的那一刻這樣捫心自問:在我年輕的時候,我真正想過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嗎?我又真正去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奮鬥過嗎?如果親友在為我致悼詞的時候,會說我是個活得明白的人嗎?如果我們年輕的時候不能向內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瞭解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向外邁開成長的腳步,去踐行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我們的一生將如一潭死水,波瀾不驚。對於我自己而言,我不求這一生能夠活得有多麼波瀾壯闊,隻求能夠做到:向內,要追尋內心的寧靜和平和;向外,要在不斷精進中體味活著的精彩;向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勇往直前!
點評:
《中庸》載:“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則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傢矣!”《申公傳》則雲:“為治者不在多語,顧力行何如耳。”因為空談論說,不切實際的玄想,都於事無補,不如重在步力行,勉力實踐。
生而不知學,與不生同:一個人要在世間上生存、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至少要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生命生存的基本能力,進而學習知識、學問、道德、智慧,才能自立立人,自度度人,自達達人。如果這些都不學習,怎麼生活?不肯學習,不就等於沒有出生到人間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