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及淺見:關於人性、民主、文化

2016-08-09 22:18:01

文/楊亦勛(影響力中國網專欄作者)

人性的看法:近日看瞭黃秋生老爺子抨擊內地演藝圈體制混亂,環境糟糕的新聞,其中有這麼一段:內地劇組的臨時演員自己都不把自己當人,"我們冬天拍,零下十幾度,很多演員都沒有帳篷換衣服。其中有個演員病瞭,人傢就和他說'你以後簽約就要簽主角,你看黃秋生是主角,他就有帳篷和小太陽。'這是人話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演員一旦成名之後,都喜歡遲到、早退、罵人、耍大牌,因為他們的心態早都已經被扭曲瞭。"

其實都怪我們一直以來對人性太想當然,像邁克爾傑克遜那樣被繁重的名利剝奪瞭童年的人卻在往後的日子裡修築樂園幫助更多孩子享受童年歡樂的例子根本就是鳳毛麟角。我們有時似乎覺得經歷過痛苦的人更能珍惜幸福,沒感受過愛的滋味的人更懂得去愛別人雲雲,其實真的不然。若真如此,這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循環往復的苦難和悲劇瞭。按照精神分析法,人性最凸顯的特點是轉移和宣泄,倍受欺凌的人不僅不會善待別人,大致還會變本加厲凌辱更弱的人以求心理平衡。所以要求在嚴苛環境裡長大的人對他人寬容;飽受侵略的民族對他民族存有善意;在酷刑暴政中夾縫生存的國民性格溫良篤厚;在貧窮和壓迫中成長的人不濫用財富和權利;在烏煙瘴氣生活環境裡熏陶著的人出頭後做一個高素質高修養的人……幾乎隻是天真的美妙想法,這樣的一廂情願給我們帶不來多少好處。簡而言之:對於自己從未感受過其好處的東西,又怎麼可能想到擁有和施以;而給自己帶來害處甚至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隻有同樣施加和分擔給別人,讓別人和自己受一樣的傷,方可讓內心的自卑及壓抑得以抑制,尤其是先天賦予的不公平隻有同樣以不公平來消除,以暴制暴帶來的壞處如是。若不信我的話,那咱們走著瞧。此外對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討論以童年的行為來做為依據也是毫無意義的,兒童時期經常會出現兩種極端表現:對待小動物要麼虐殺要麼關愛;對待小夥伴要麼親密無間要麼驕橫跋扈。鑒於這些是未經判斷的非意識行為,做這些事情時孩子腦中並沒有明顯的對錯意識,追求的隻是感官感受,畢竟兒童頭腦的生長發育還未達到理性大於感性的階段,人性也並非要以感性而不是理性來論斷。且實用主義永遠占據著生活,就如人們激辯的殺生吃肉是否道德是否殘忍,終歸沒能有令人信服的結論,畢竟殺死一隻動物哪怕是人們視為最親密夥伴的狗,並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生活上的不便甚至災難,精神上的譴責或痛苦被認為是不足為道的。

民主的看法:今日剛讀完《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關於議會心理,聚眾心理,審判心理等幾章頗有心得。政治哲學中的民主有兩種:代表性民主和直接民主,前者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傢的社會立足根基。韓寒認為我國人素質不足以享有民主,其實是把民主的態度局限為直接民主瞭吧。若實行代表性民主,無論再無頭腦再喧囂盲動的烏合之眾的意見自有具備清醒判斷力和卓越見識的代表人進行篩選,起碼要給所有人表述和擁護各自代表人的權利,而不代表多數就一定該讓少數服從。剔除種種糊塗的混賬的王八蛋的言論甚至如南北因地域性歧視或者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因"種族優劣"該分道揚鑣等等(事實上是在我國文化階層中的此類言論更多---春運時火車票該漲價,貧富差距該更大些,上不起學因為學費太低,腐敗是改革的潤滑劑……他們比民眾更不配享有民主的甜頭),真理自會彪炳千古。別忘瞭創造文明成果的永遠是少數人,和少數的支持者。

文明的看法:我經常想一個問題,人類從誕生之際就衍生瞭各種物質文明,其中從文明社會起就有瞭書籍,科技,文學,藝術這些東西,說明這些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後來又衍生瞭火車,汽車,飛機,輪船,電話,機電,電影,電視雲雲,改善瞭生活方式方便瞭交通和行進。可到瞭現在,物質越來越發達行業越來越豐富,網絡有瞭遊戲有瞭名牌貨奢侈品有瞭各種粗制濫造的文化產品有瞭鋼筋混泥土的呆板城市有瞭……人們的心卻越來越疏遠,隔膜越來越深,信任越來越遙遠,感情越來越膚淺,物欲越來越旺盛,精神越來越空虛,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想必是歷史告訴我們,文明越發達帶來瞭越多的不必要的東西,在剩餘的負荷蹂躪作用下,也導致瞭越多的麻煩和墮落。這樣下去,任何一種建立在摧殘精神和感情基礎上的文明隻有滑向自取滅亡的深淵。"文明"進程就是一個毀滅文明的結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