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唐捐卡梅隆

2016-08-09 22:17:10

文/古典

“功不唐捐”原文出自《法華經》。意思是:你付出的努力和功德,從來不會白白地付出,終於有一天,會回到你身上來。胡適先生給人題字,除瞭喜歡寫“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另一個就是“功不唐捐”。所謂功不唐捐,就是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回頭發現自己無意中做瞭件大事。

在職場中,這需要定力——當我們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捐”給職業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獲得迅速的回報。越年輕,越浮躁,這個忍耐期越短。在這個昨天播種,今天就要挖開來看是否發芽的社會,要相信功不唐捐。真的需要很好的案例。

拍出《阿凡達》的導演卡梅隆的故事就是個好例子。我想試試看倒敘,一方面挑戰自己寫作功力,另一方面我想隻有倒敘,才能說明白這個傳奇導演的獨特的工作倫理。

2009年,《阿凡達》橫空出世。39天以後,全球票房18.59億美元,打破《泰坦尼克號》保持13年的全球總票房第一的記錄。我記得那年的春節前後,北京一票難求。放小眾電影的電影博物館第一次排起長隊,隻因為這裡的IMAX屏可以看3D的《阿凡達》。

《阿凡達》全球成功絕非偶然,卡梅隆自上一部電影後沉寂8年間,一直在為它做準備。為瞭讓故事真實可信,在拍攝之前,他先帶領設計團隊描繪出整個潘多拉星球的生態環境:卡梅隆親自手繪瞭30多張外星動物的效果圖,由動物學傢修正不符合科學的細節,然後反復修改定稿。他找來語言學傢,專門為這個星球的人創造出一種語言,並要求配音人員學會。如果你對此感興趣,卡梅隆電影主創團隊甚至出瞭一本200頁的書《阿凡達:潘多拉星生物和社會史機密報告》解釋背後的數據。

他在全世界各地尋找景點——登上張傢界的山,潛入深海觀海溝,發光的大地,飛翔的神樹種子,其實都是他在深海海溝裡面的靈感。最讓人記憶深刻是的那場燒掉母樹的大火——為瞭抓住這個畫面,這老瘋子放火點著瞭自己在加州的別墅,自己坐在後院搬張凳子,看火焰慢慢燃盡自己心愛的房子、生活用品和收藏品,用攝影機記錄下來當時的景象和心情——這些記錄變成瞭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火焰的餘燼漫天飄舞的畫面。

即使是這種近8年瘋狂的努力,依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卡梅隆有這麼牛——他怎麼能夠拿到和管理那麼多的投資(一共花費近5億美元)?他怎麼可能做出那麼好的3D特效?他腦子裡怎麼可能有一整個外星世界的細微想法,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答案的線索可能在他的上一部電影:《泰坦尼克號》。43歲的卡梅隆讓這部電影成為史上投資最大,但最成功的電影。14項奧斯卡提名,贏得11項大獎。正是《泰坦尼克號》的商業成功,讓他證明瞭自己使用特技與資本的能力,才讓《阿凡達》爆出5億投資,還有足夠瘋狂的人肯陪他玩——瘋子不要緊,隻要是能賺錢的瘋子就行。

隨著這條線索追朔下去——《泰坦尼克號》的成功的資本又從何而來?最關鍵的三個因素是特技、沉船與愛情——他們共同打造瞭一個沉船悲劇愛情故事。而特技效果的應用則應該再往前追溯:歸功於他10年前拍攝的《真實的謊言》,片中他成立的“數字領域”特技公司第一次在片中小試牛刀,還記得施瓦辛格在飛機上的一場打鬥嗎?3年後,就是這個團隊打造瞭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卡梅隆對於特技細節的狂熱在當年就有苗頭——他幾乎親自操辦瞭每一件事情,從給特技人員畫受力分析圖,解釋大船沉沒原理到為傑克畫素描。

有一個故事能佐證這種瘋狂——為瞭節省開支,影片中的泰坦尼克號其實是一艘隻有半邊的道具船。等拍完船離港的畫面後,卡梅隆才在歷史調查中發現,當年船頭離港是朝另外一個方向。於是他要求讓特技畫面左右對調。這樣一來,所有行李上面的字就變反瞭,於是整個劇組成員花瞭三天時間,把所有行李上面的字反過來寫一遍。這麼宏大的鏡頭,哪個觀眾會註意這樣的細節?卡梅隆不管,他就是要盡善盡美。投資方的冷言冷語、手下的怨聲載道、酷寒的海水拍攝,這一切讓卡梅隆團隊吃盡苦頭。

這種偏執讓卡梅隆的預算大大超標,電影公司要求他削減開支,他放棄瞭800萬的導演費、制片費用,以及日後所有的分紅。隻留下100美元的劇本費用,就是不願放棄特效開支。當然,後來《泰坦尼克號》賣座得實在不好意思,電影公司又分給他一億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