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孤獨,尋找自由

2016-08-09 22:16:32

文/薺麥青青

十幾年前,張楚有首歌,叫《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雖然我很喜歡它低回憂傷的旋律,但張歌手居然不辨菽麥、混淆視聽地將“孤獨”與“可恥”相提並論,頗令當時尚年輕氣盛,有些小資情懷的我憤憤然。張歌手也許不知道,但凡學過點文學的人,大多很欣賞或者非常推崇孤獨,盡管從詞語的感情色彩上看,孤獨是一種無關乎好壞的精神狀態,然,在我們這些被文學浸淫日久,中毒甚深的人眼裡,孤獨的人非但不可恥,反而會因其擁有孤獨而臻於一種超凡拔俗、幽邃唯美的境界。

那麼,何謂孤獨?

孤獨是蘇東坡“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的不屑同流合污,耿介孤傲的姿態;

孤獨是南唐後主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物是人非、國破傢亡之痛;

孤獨是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峭拔清寒、超然物外的冷峻;

孤獨是陸放翁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不為時用,壯志難酬的悵惘;

孤獨還是海明威筆下的桑地亞哥老人獨自與鯊魚搏鬥,永不屈服的頑強執著;

孤獨更是十年浩劫後,在一片沉默和謊言聲中,巴金先生敢說真話,勇於自省的良知與操守……

然而時下,“孤獨”卻經常被偷梁換柱,與“寂寞”混為一談。但,境界不同,實為雲泥之別。

寂寞隻是乏人陪伴,百無聊賴之狀;而孤獨則是即便在稠人廣眾之中,依然會逸出紅塵的冥思與冷靜。

寂寞是空虛的產物;孤獨則是精神的歸屬。

若寂寞是身上的傷痕,那麼,孤獨則是刻骨銘心的記憶。

若寂寞是天上的浮雲,那麼,孤獨則是腳下的大地。

若想解除寂寞,易如反掌:或呼朋引伴;或觥籌交錯;或網絡神遊;或一段艷遇……而孤獨則是權利、金錢、美色,表面的浮華與盛世的喧囂都無法掩蓋和救贖的心靈的宗教。

臺灣知名精神病專科醫師許添盛,在談到對抑鬱癥應持有的正確態度時如是說,“我們不要將抑鬱癥看成是我們的敵人,而應該是朋友。”那麼,推而廣之,孤獨不應是一種我們須極力擺脫的負面情緒,更不是令我們身陷困頓與絕望的精神之獄,相反,我更願將之視作一種清醒、自省的心境;一種無論面對怎樣的人生際遇,都能始終保持的一份人格的獨立與完整的精神氣質,因此,納悅孤獨,享受孤獨,不亦樂乎?

如今,我們可以隨意撞見鋪天蓋地的寂寞之網,但驀然回首,我們已再難遇到踽踽而行的孤獨的背影。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匱乏的從來不是享樂,而是精神。

點評:這裡孤獨,不是孤苦無依、獨自一人的意思,這個孤獨是指人在一生的旅途中要能有時間勇敢地、安靜地面對真實的自己,這樣才能解開人生枷鎖中最粗的那一條——自由。

自由是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作者:吳淡如

忙碌的人,對忙碌的感覺總是愛恨交加。一邊怨著自己太忙,但真要他們閑下來,他們又會找很多理由讓自己不要閑下來。比如:“沒辦法,我是勞碌命啦!”“哎,習慣瞭!”……可一旦真的閑瞭下來,他們反倒渾身不自在,又開始問自己:“現在該做什麼才好?”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企圖讓自己保持忙碌的人,是不是因為害怕孤獨,才讓自己忙得沒有任何空當?

可害怕孤獨,就意味著害怕面對自己,害怕真正的自由。

我有這樣的問題嗎?是的!我有!

我不敢說我面對孤獨時已能全然安心。我常常獨自一人,但仍然忙碌,我不看電視,但我看書,不斷看著書,寫著東西。

有一天,我忽然想放自己一天假,不寫稿、不看書,可巨大的孤獨感竟然像海潮般向我襲來,我手足無措,覺得自己像一艘沒有錨的孤舟。

我開始問自己,我一個人時選擇讀書、寫作,是在享受自由,還是變相地借讀書、寫作來讓自己忙碌呢?

這時的惶恐使我體會到,原來一直以來我是借著讀書和寫作讓自己回避孤獨,拒絕面對自己。不然我為什麼會感到不安呢?!

“什麼都不做”卻又保持清醒而寧靜,原來是最困難的。因為害怕自由,所以我們沉浸在自己並不喜歡的習慣裡,被自己憎惡的關系肆意捆綁。

如果切斷這些牽絆,我們該如何才能讓自己鎮定下來,去面對來勢洶洶的自由?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我不知道,他的體會是否正是我的感覺,我是否因害怕自由而自願成為奴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