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敬畏產生的錯覺

2016-08-09 22:16:24

文/邁克爾·舍默

2013年9月,64歲的戴安娜·奈德(Diana Nyad)完成瞭從古巴到佛羅裡達的110英裡(1英裡=1,069.344米)長距離遊泳,之後她在《超級靈魂星期天》(Super Soul Sunday)節目裡接受瞭奧普拉·溫弗裡(Oprah Winfrey)的采訪,表達瞭一番意志戰勝衰老的勵志思考。當她宣佈“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時,奧普拉很疑惑地追問瞭一句“但是你一定感到敬畏吧?”奈德不解地回答:“我不明白這裡面有什麼矛盾。我可以和最虔誠的基督徒、猶太教徒、佛教徒或者其他教徒並肩站在海灘上,和他們一起為宇宙之美落淚,一起為全人類感動。在我們之前已經生活過數十億人,他們愛過、痛過、煎熬過。所以對我來說,上帝的定義就是人類和人類的愛。”奧普拉接下來的話叫無神論者大為惱火,“這麼說,你就不算是無神論者瞭。我認為,隻要你覺得敬畏、驚奇和神秘,那就是相信上帝存在瞭。”

奧普拉的看法代表瞭一類人溫和的偏見,在他們看來,怎麼會有人既敬畏自然卻又不相信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呢?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對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偏見,在兩位心理學傢於2013年開展的研究中或許可以找到部分答案。他們是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的皮爾卡洛·瓦德索洛(Piercarlo Valdesolo)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傑西·格雷厄姆(Jesse Graham),研究結果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志上。

研究指出,“產生敬畏感”是和“感知到廣闊”聯系在一起的(比如仰望浩渺的夜空和眺望浩瀚的大海)。“容易產生敬畏感”的人對於不確定性比較從容,也不太需要借助某個解釋來達到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為某一特定問題找到確定答案,以結束模糊和混沌的狀況)。按照兩位作者的說法,“他們比較願意修正原來的認知框架,以容納這些新奇的信息。”而對於不容易產生敬畏感的人呢?瓦德索洛在一封電郵中這樣寫道:“我們猜測,這類人在體驗到敬畏的一瞬間會引起不確定感,對這種不確定感他們是厭惡的(因為他們多半不經常感到敬畏)。這一點可以在理論研究中找到根據:有研究指出,敬畏是我們對所見所聞無法理解的時候產生的,如果原來的認知結構不能消化新的信息,我們就會陷入迷惘和困惑這樣的負面狀態之中瞭。”為瞭平息由敬畏感引起的焦慮,那些不易敬畏的人會采取一種稱之為“訴諸操控者”(agenticity)的態度。換句話說,他們會相信冥冥中有某個隱形力量在操控著世界。

為驗證這一猜測,瓦德索洛和格雷厄姆將不易感受到敬畏感的受試者分為瞭三組。他們讓其中一組觀看一段激起敬畏的視頻,選自BBC的紀錄片《地球脈動》(Planet Earth);另一組觀看一段情緒中立的新聞采訪,由已故的《60分鐘》節目記者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主持;第三組則觀看一段喜劇視頻,選自BBC的《神女生涯原是夢》(Walk on the Wild Side)。看完之後,受試者要接受一次調查,以度量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對“宇宙由上帝或業力(karma)這樣的超自然力量所主宰”這個說法的認同,以及他們在觀看視頻時的敬畏之感。調查顯示,觀看《地球脈動》的受試者體驗到瞭最深的敬畏感,而且在這個狀態之下,他們對上帝和其他超自然力量的信念也最強烈。兩位研究者由此斷定:“目前的結果表明,人在感到敬畏的時候,會將眼前的情景看作是造物主的創作來減輕一些恐懼和戰栗。”

“我們證明,敬畏這種情緒體驗(即使是不太容易敬畏的人也能體驗得到)會引起不確定感,隨後會產生一種欲望,即訴諸某些隱形操控者來解釋,以此將不確定感消除。”瓦德索洛解釋道,“我們另外還提出瞭一個有趣的假說,那就是天生容易敬畏的人不太容易表現出上述效應,因為他們對不確定感並不討厭。”

我要回頭再來說一說戴安娜 ·奈德,說一說我們這些敬畏自然,卻無需訴諸超自然操控者的人們。面對自然,我們體驗到的不是恐懼和戰栗,而是驚訝和感激,我們知道,創造萬物的就是自然規律,它們雖不神聖,卻也非同小可。

(撰文:邁克爾·舍默(Michael Shermer)| 翻譯:紅豬)

本文來自“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2014年第4期:

http://www.huanqiukexue.com/html/newzl/skeptic/2014/0723/24655.html

點評:看到這篇文章時,我非常的感動,邁克爾說出瞭我一直以來就想表達的一種我對大自然的強烈情感,正是這種相信大自然力量的信仰讓我對這個世界充滿瞭好奇,對人性有瞭更客觀的認識,即驚嘆於自然的力量,又對她充滿瞭感激之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