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到抱怨的世界

2016-08-09 22:18:18

文/玄乂

每天清晨,當你愉悅地醒來——當然啦,在沒有經歷整夜的噪音、噩夢,亦或者其他什麼讓你“愉悅”的東西時——是否覺得這樣的心情應該保持一整天?可是當你踏出臥室,掉到水池的牙膏,潑灑出來的牛奶,公交地鐵上擁擠的人潮,上司不太好的臉色以及同事/同學在你耳邊嘮叨的新款手機、包包等等,想必會讓你迅速墮入紅塵的爭執、發怒、嫉妒一類的情緒中間。佛傢有雲:“施主佛緣很深,塵緣未瞭啊!”

在微信朋友圈裡無數雞湯、感悟的威逼利誘下,你又在那個熟悉的時間和熟悉的枕頭陪伴下發誓:“我明天一定要做一個正能量的人,否則就天打雷劈!”隻是,你考慮過雷公電母的感受嗎?

每天我們以及我們身邊的負能量何其多,每日一氣可能都不足以泄憤。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舉一個例子,多數人對成功與失敗的看法是:成功瞭看鏡子,失敗瞭看窗外——多麼自愛,自憐與自戀。可惜別人也這樣想,於是踢錯誤的皮球就順理成章瞭。當錯誤被高位倒腳到低位邊路,一個傳中形成單刀最後打入可憐的執行者的球門時,守門員肚子裡的火氣可想而知,真可惜瞭這幫犀利的“球員”沒有替國足爭光啊!於是乎對流程的不滿,對老師/上司的偏見漸漸累積,卻不能向他們直接發泄時,旁人的一點小錯誤就成瞭另一個替罪羊。

這種抱怨很大程度上是借題發揮,讓被發泄的人難以接受,還可能等而下之的傳染給第三第四個人,形成鏈式反應。更多的可能是,一個人的壞心情,除瞭來自外人的“責難”,主要還是參雜瞭自己的個人意志。就像項目管理中強調的“退後五步,停五分鐘”一樣,當你因著“正念”[1]旁觀自己情緒的產生、發展的過程時——就好比你在鏡子面前觀察自己的哭泣——你就會瞭解自己的動機。這樣的剖析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當自己找到瞭抱怨的原因之後,避免才成為瞭可能。

對抱怨的避免,我隻能用自己的經歷來剖析,所以並不一定有普適性。

對於抱怨這個概念,威爾鮑溫的理解是我認同的[2](我不對這本書作什麼評價,言者無意,聞者足戒),他對於消除抱怨的方法和正念很類似:時時查覺,自我監督。一件事如果由外在環境的壓力或者刺激引起,其必然沒有內在的激情對我的激勵大,幸運的是我在心智形成的過程中接觸到瞭這個道理。

在完成瞭兩輪不抱怨的活動(一次耗時半年多,一次接近五個月)後,我對抱怨的察覺變得比較靈敏,不過不能戒除,因為有時(不幸的是)這是一種人際交流的技法和手段。在之後的生活、學習、工作中,我對抱怨的體察多多少少幫助瞭自己跳開一些(不必要的)情緒陷阱。

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信念,或者說是信仰。決不貪得無厭,無論是有形的金錢還是無形的名譽,無論是大到原則和立場的問題,還是小到一個雞翅的大小或者一顆蔥的新鮮與否;別人的過失(註意如果是故意就另當別論瞭)不應該成為我懲罰,無論是言語還是行為上的借口(註意是借口而不是原因,兩者差別甚遠)。

這並非是為人的懦弱或者無原則,而是這種不帶敵意的堅持,有所信,不以小節有意無意冒出詰難,於我省去瞭不少煩惱。當然,如果對方明知道我已經刻意忍讓之後,還肆意發泄他的情緒,那阿Q的精神也能告訴我這個人是不值得相處的。

-------------------------------------------

1. http://read.douban.com/column/82875/chapter/3961486/

我們與其他動物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在外界刺激和產生反應之間,有屬於理性的空間;有一塊可以由我們自己選擇的地方。這一部分,就是我們為自己所塑造的解釋外界刺激的方式。到底是半杯水還是半空的杯子,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會慢慢固化,變成我們價值觀的一部分,也就決定瞭我們是偏向於樂觀還是悲觀。樂觀的人對世界有樂觀的解釋方式,悲觀的人則相反。遺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的樂觀或悲觀傾向,但是並非不可改變——歸根到底,解釋世界的方式,無非是長期養成的習慣罷瞭。

2.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22904/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的抱怨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們的不滿。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會在腦海裡抱怨給自己聽。天下隻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著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著把抱怨轉成請求;抱怨老天的人,請試著用祈禱的方式來訴求你的願望。這樣一來,你的生活會有想象不到的大轉變,你的人生也會更加地美好、圓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