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18:53
我們都相信汽車可以加快速度,但事與願違,汽車在得到廣泛使用後,北京上班族也像美國人一樣,住得離工作地點越來越遠。我的一個朋友戲稱自己“絕對地與世界接軌”,因為在北四環亞運村工作的她,住在相當於東七環的河北省燕郊鎮,每天“雙城”上下班花去她5小時。她說羨慕父母那一輩,要麼步行、要麼騎車,10~30分鐘就到單位瞭。盡管汽車比步行快,但在交通高峰期,高速公路也難以幸免地變成瞭移動的停車場。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有時1公裡的路硬是1小時都沒有開出去,當要停車時,壓根兒找不著車位。如此,所謂汽車速度變得毫無意義。
現在,北歐許多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傢,正在棄離汽車,他們的人民以開車為恥,以騎車和走路為榮——因為污染最少。2005年來過北京的蘇格蘭朋友安娜曾認真地問我,為什麼北京騎車的人都不見瞭?我聳聳肩告訴她,因為不到2公裡的路人們都寧願開著車過去……安娜認為如此的中國在地球村裡正扮演著一個影響很壞的角色。
世界先進國傢的經驗讓我們看到,自行車的回歸實際上體現瞭人們對“車輪上的文明”的反思和理解的進步。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我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會給全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在生態環境極佳之時,古人尚有能走路便不坐轎的覺悟,以身作則,正引人們走節約、簡樸之路。今天,我們應當比這個境界高一些。
為瞭我們唯一傢園的長存,我們每個人應責無旁貸地從自身做起,把環保、節儉融入到生活中。我們不止要少開1天車,而是少開20天、30天,甚至自覺地不開車,一起倡導、支持並發展公共交通系統,這才是我們炎黃子孫關愛世界人民的本色,如此才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與贊美,否則各顧各、各走各的路的態度,隻會使我們越來越孤立,大規模的排華運動就是明證。
大道至簡。隻有從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回歸到簡單、簡樸、綠色的生活方式,才能獲得最終的安寧、和諧與快樂。
後記:
看完文章,環保現在是個時尚話題,也是國傢重點在抓的項目,但我有些疑問,於是我向作者發瞭郵件詢問:
首先要向環保人士致敬。隻是文章的有些觀點以我有限的知識是有很大疑問的。
比如,交通事故,並不出在汽車的多少,而是由於人的安全意識問題。比如霧霾,最大的因素真的是汽車嗎?
如果說汽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再增長,作為環保人士除瞭提倡大傢盡力綠色出行,發展公共交通,還有更有效的辦法嗎?比如,新能源汽車,更安全的交通樞紐等是不是會更加可行呢?
作者的回復是:
是的,新能源汽車、更安全的交通樞紐等是政府部門必須要給出的應對方法。問題在於是與此同時是仍然大力發展汽車產業並刺激人們無度地消費和向地球索取自然資源,還是能夠從根本上認識到霧霾形成的原因是人們愈加膨脹的貪心(汽車社會是整個社會追求舒適、奢華生活的外在表現)和人類大沙文主義(做地球的主宰,一味索取讓地球母親骨斷筋折)?
我們認為,政府還遠遠沒有意識到後者,還遠未意識到治霾要警惕籠罩在每一個人心上的心霾。這種情況下,治霾行為就會永遠沒有期限,因為藥不對癥白費力。不去釜底抽薪卻強調花拳繡腿,是在大顛倒中計較小得失。可是我們來不及瞭,地球生態已經脆弱至極……
心霾不除,外霾難滅。我們倡導相應中央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從自己做起,不開車少開車,期盼別人放棄開車是沒有用的,環保從自己做起,大傢齊心協力保護地球,才是真正的保護自己。
對於交通事故,我的說法不嚴謹,您說得對。隻是想突出汽車之多以及汽車對人類心靈的異化。在逾600萬輛私傢車的北京,我們知道,司機比不開車的人更容易患上焦躁癥等心理疾病。
對於霧霾最大的成因是不是霧霾,基於政府現在敢於直面問題的程度和專傢學者普遍不講真話的現狀來看,我們是拿不到真實數據的。不過,4月份,北京環保局局長陳添對媒體講瞭,北京本地的霧霾污染源,罪魁禍首就是汽車尾氣。
不知大傢怎麼看?其實怎麼看還不夠,關鍵還得在行動上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