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汽車社會

2016-08-09 22:18:53

霧霾污染愈演愈烈,我和我的一群朋友都常年組織一些治霾宣傳活動,濮存昕也欣然應邀做地球傢園網的形象大使,倡導人們身體力行,綠色出行。我們口喊口號很多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看看反復發作的霧霾就知道我們還遠未找到治霾的根本所在。由此,作為志願者我有話想說。

文/張夢芯

我們不敢呼吸。

周圍十面霾伏,天空就像一個巨大的毒氣罐。

雖然號稱汽車能帶給人類諸多益處,比如感受風的速度、自由駕駛的快樂,比如方便快捷,擁有個人空間感等。但是,我們不需太多的科學知識,從生活經驗中就可以知道,汽車社會帶給瞭人們多少傷害。

且不說每年死於車輪下的人數有多少,交通擁堵、“四輪輪椅”怎樣異化著人類的身體和靈魂,不斷拓寬的公路和巨大的停車場怎樣侵蝕瞭土生土長的傢園,單就其尾氣之毒害性,就足夠駭人聽聞。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吸汽車尾氣是西方很流行的一種自殺方式。辦法很簡單:把車開進車房,關上門窗,啟動汽車,空轉一會兒,人必死。七十年代後,政府規約和技術進步使尾氣的毒害大減,這種自殺方式便不再立竿見影。有諷刺意味的是,霧霾橫掃中國,人滿為患的醫院裡,癌癥的普遍度比感冒還厲害。時下,含有大量尾氣的霧霾正在霾(埋)葬人類。

今年春節期間,我碰到一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他是地道北京人,他的數位親人都罹患肺癌,母親也因肺癌去世瞭……作為對空氣污染進行瞭十多年研究的科學傢,他說現在的污染是他“以前從沒見過的”。多項調查報告顯示,汽車尾氣是形成霾的罪魁禍首。一輛汽車的排放量可能不足掛齒,但全國上億輛機動車奔跑卻會要瞭人的命。他提出發展公共交通,避免粗放式排放等觀點,他感嘆中國不能再走資本主義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瞭。

但似乎大力發展汽車的理由很正當,比如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每個傢庭都實現汽車夢,才是我們國傢的現代化;隻有中國人人擁有汽車,才能更大地擴大內需、促進就業。不可否認,就拉動經濟的能力而言,現代史上尚無任何產業能與汽車業相匹敵,而經濟增長一直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傢追求的目標。但美國洛杉磯上世紀40年代的光化學煙霧事件,英國倫敦1952年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發達國傢工業化道路上的教訓值得我們為自己敲響一記警鐘。2013年7月,石油危機重創美國“汽車之都”,底特律宣告破產。這讓我們看到美國汽車工業江河日下的縮影,底特律的衰敗更是一個美國式社會問題綜合累積的產物。

為瞭追求片面的經濟指標,多少國傢都在大力發展汽車產業,在利益的驅使下,沒有人註意到其帶來的負面作用正使人類面臨著重大危機。

這是一個虛假繁榮的病態發展,而真正的科學發展,是能轉壞為好、轉暗為明的力量,是提前多少年就能提出預防方案的,而不是從一個誤區跳到另一個誤區。

可以說,汽車正在間接殺人。在北京,大街小巷每天穿梭著逾600萬輛汽車,炎炎夏日,為瞭涼快,停駛的車裡都開著空調,可經過它的人卻感到無比的灼熱。這600萬個大火爐從早到晚烘烤著北京的每一個角落,加速瞭溫度的提升。還記得去年印度多地遭到熱浪襲擊,1300多人被熱死的新聞嗎?2013年的日本、英國、美國,甚至我國上海、武漢、常州等地都有熱死人的案例。

而交通堵塞使不熄火的汽車不僅浪費著大量石油,更是排放出平時5-10倍的尾氣。很多人往往一出門就抱怨“什麼破天氣”,卻不知道自己每踩一腳油門,就有可能加劇附近某個學童血液中的含鉛量。在我國,汽車尾氣是最廣泛、最嚴重的大氣鉛污染源,每升汽油中含鉛量一般都在0.5-0.7克。而人體血鉛濃度超過每升30微克時,就會中毒。

更加嚴重的是,人為的過度造作、資源濫用加速瞭全球變暖。眾所周知,南極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空調”,其冰蓋面積占全球冰川總面積的86%,但據《中國氣象報》2013年的報道,南北極的冰蓋夏季時幾近全部融化。這將可能使其他氣候危機像瘟疫一樣群體爆發。冰川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屆時中國東南沿海居住的6億多人口,都將失去生存的傢園……

中國民眾似乎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還在為PM2.5值的高低而煩惱,還在為北京達標的天數增多而高興,我們還在為汽車國五排放標準實行後,國四車能否再用而憂慮。卻不曾想過,全國每天奔跑著上億輛機動車輛,私傢車數量還在猛增,造霾不止,霾又怎會憑“風”消失?這是在大顛倒中計較小得失。大傢都同生共存在唯一的傢園——地球上,空氣是流通的,水是流動的,別的地方污染的空氣被風一吹,也會污染北京的天空。就像現在遭受我們霧霾污染的新加坡、韓國、日本及美國西海岸一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