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洞悉的錯覺

2016-08-09 22:19:05

修改自:說一不二——被洞悉的錯覺–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點評:

大多數時候,我們對事件的解釋並不是客觀的。解釋他人的行為時,我們會低估環境的影響,高估個人性格和態度的影響;而對於自己的行為,我們則更多地歸因於情景環境的影響。這是因為我們作為行動者和觀察者時,觀察事情的角度不一樣。

當我們遭受一些消極事件或是預期之外的事件時,我們特別容易不斷地分析和解釋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並總在自己關註的地方尋找原因。在實際生活中,某個人也常常會主動提起一個自己熟悉的話題並控制談話內容,這往往使別人過高地估計他們的學識和能力。比如讓你描述你的某位老師是一個健談的人還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你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健談的人。然而這位老師也許會說:“其實不是這樣,它其實取決於環境。實際上當我參加會議或者是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我會覺得很害羞。”

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我們以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一個,很緊張的或者是唯一一個看不見皇帝衣服的人。因為懼怕自己成為唯一的“傻子”,所以所有人都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並錯誤地認為其他人和自己不一樣。這很容易會陷入囚徒博弈的困境之中。

為瞭擺脫這種錯覺,我們要避免自己隻註意自己所選擇的東西。當回憶你小時候遲到的經歷,你是不是發現自己遲到是因為媽媽沒有及時叫你起床,而忽略瞭自己在鬧鐘響瞭之後關掉鬧鐘,接著呼呼大睡?你是不是隻記得父親生氣地打你,卻忘瞭自己做錯瞭什麼,為什麼要挨打?在選擇性註意的影響下,人們一旦把註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范圍或者目標上,他們的思維就會自發地屏蔽與目標信息無關的信息,進而作出錯誤的解釋和判斷。日常生活中,選擇性註意往往是無意識的,但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及時審查自己的判斷和行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