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洞悉的錯覺

2016-08-09 22:19:05

假定你自己處於一個圈子裡,別人就在那個圈子外。你將如何解釋圈裡圈外的事情?你為什麼沒有成功?別人為什麼對你不友好?在解釋這些問題時,你的出發點一樣嗎?要正確地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我們就需要不時地轉換角度,在必要的時候走離圈外,或者是回到圈裡。

從怯場的心理學來源說起

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怎麼喜歡做公眾演講這樣的事情,相當多的人即使想一想就會手心流汗,而更有甚者則是胃部痙攣、然後直奔廁所……

這一切其實又不難理解。想想當你在眾人面前演講,出錯丟臉的潛在風險比起躲在聽眾中可就變得大多瞭。尤其是我們經常聽到有這樣一種說法:那些個聽眾們總是能感覺到我們的緊張。於是乎,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潛在的暴露自己緊張情緒的想法往往讓公眾演講變成瞭不可能的任務。

那麼,我們不得不問:那些聽眾真的可以感受到演講者的緊張麼?他們真的可以從我們的面部表情、說話方式還有動作表現上看出我們內心的不安?

很多心理學研究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比如Savitsky & Gilovich (2003) 就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參與者給自己演講時展現的緊張程度評分,然後再和聽眾的評分相比較。結果發現,人們總是會過高估計別人對自己緊張程度的判斷。換句話說,我們總是在不自覺中覺得別人能從我們自身的表現中判讀出他們其實根本無法感知的東西。說白瞭,就是庸人自擾之。

而有的時候,隻要聽眾自己心裡明白這一點就能有很大的幫助。一個後續關於公眾演講的研究中,當參與者被告知瞭這種現象之後,聽眾對他們演講的緊張評分也相應的顯著降低瞭。由此可見,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很容易把自己鎖定在一個怪圈中,自己折磨自己。

心理學對於這種現象有個特定的名稱:被洞悉的錯覺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也就是說,我們會覺得我們的情感對於他人來說很容易看透,但實際上卻不是。

其實有個非常有趣的方法來測試這種現象。在Newton (1990)的博士論文中,他用瞭一份簡單有效的方法測定瞭這種錯覺的存在:那就是你來打出歌曲的節奏讓你的朋友們猜是那首歌。

敲節湊猜歌曲與被洞悉的錯覺

在測試之前,參與者們大都感覺歌曲很容易從節奏中猜出來。一般人認為至少能猜出50%的歌曲。可實際上,卻隻有3%的歌曲被猜出。

有人會問瞭,是不是因為歌曲本身太難,或者敲節奏的人都是五音不全沒有節奏感?可實際上,很多歌曲都是大傢耳熟能詳的,而且即使節奏感再差的人都能打出拍子的,比如生日歌這種。

那問題在哪兒呢?事實上,當你給朋友打拍子的時候,你的腦海裡已經浮現出歌曲的音調,對於你來說,猜出歌曲的名字簡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經帖在你的腦門兒上等著你的朋友讀出來而已。可你的朋友呢,他其實什麼都聽不見,聽見的隻是你用手打出來的簡單節拍而已。但是,在我們打拍子的時候,我們卻總是忘記這一點。於是,這被洞悉的錯覺又一次出場瞭。

如果僅僅是聽拍子猜歌曲這樣的事情有些錯覺也就無妨瞭,可惜的是,我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也總是有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們寫瞭一封電子郵件,覺得自己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瞭,可對方還是會錯瞭義。這其實就是在溝通中信息從一個人的頭腦轉移到另一個人的頭腦的過程中出現瞭扭曲,而這種扭曲的來源則是前面提到的被洞悉的錯覺。於是,在我們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先不用急火攻心的想要弄明白為什麼我說的/寫的如此明白,對方還是會搞錯。有些時候,你的表達/表現並沒有你自己想象的那麼容易參透就是瞭。

戀愛中的理所當然

我周末的時候大都選擇出去走走,有時就會去一位大學同學那裡坐坐,每次去,我的那位同學都會對我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好。她說自己都生氣瞭,表現得很明顯,男朋友就是看不出來;自己雖然沒明說,但已經很強烈地表現出想要一束玫瑰花,可男朋友就是沒有察覺到,隻給她買瞭很多水果我隻得告訴他,男朋友不是不喜歡她,如果不直接告訴對方,他真的感覺不到。

我們都會有這樣一種傾向,那就是高估自己傳遞自身感情和意見的能力。我們意識到瞭自己言行舉止中的小細節小線索,就認為別人也一定能意識到,並認為別人會從中推斷我們的態度。而實際上,人們並不是那麼擅長洞察別人行為中的小細節和小線索。這就是“被洞悉錯覺”,別人覺得我們很正常,而我們以為自己被洞悉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