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劉邦不讀書——讀《史記》

2017-04-02 11:00:32

文/謝慧敏

漢高祖劉邦成功的一個因素,就是生在亂世,遇到瞭他的黃金時期。假如生在盛世,不是一個混混,就是一個混混頭,文不能寫(“劉項原來不讀書”),武不能打。在史記裡,我們看劉邦帶兵,基本上以跑路為主,跑急瞭,就推兒女下馬車。

亂世不好,亂世也有好的。亂世出思想傢,春秋戰國夠亂吧,誰都可以胡說八道,誰也不服誰,反正誰都不是權威,所以說出瞭“百傢爭鳴”。民國也夠亂,一個時代已結束,另一時代尚未開啟,屬於思想三不管時期,什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德先生”“賽先生”,亂象叢生也大師輩出。禁錮出不瞭思想傢。亂世出英雄,英雄也包括痞子們,亂世是痞子的黃金時期。

劉邦出身低微。在中國600多位皇帝裡,出身最低的,除瞭朱元璋(跟叫花子不好比),恐怕就數劉邦瞭。劉邦發跡前是混混,後來正式身份是一個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但沒有派出所所長威風。劉邦很長時間娶不上老婆,連賀喜隨禮的錢也出不起。

所以劉邦是一個傳奇,傳奇就是把不可能的變為可能,越是落差大,傳奇性越強。劉邦以一介草民,飛登大寶,靠的是什麼?原因很多,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劉邦不讀書。

這並非諷刺,讀書當然是好處多多,但事情都有兩面性。開卷未必都有益,書呆子也大有人在。假如是死腦筋,又讀成半吊子,多半壞事。對於一些人,讀書少反而少受幹擾。莫言開玩笑說,自己能創造風格,就是因為讀書不多。

劉邦不是讀書人,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一個重要表現在善於伏低做小,該放低身段時毫不含糊,沒覺得什麼丟人。比如對韓信,劉邦本來看不上,可是蕭何對他說:“你要據守漢中,那就用不著韓信,假如你要奪天下,一定要有韓信。”一說可以得天下,劉邦馬上齋戒沐浴,以最隆重的禮節築臺拜將,拜韓信為大將,那時韓信不過是無名小卒。劉邦自己不讀書,也最看不起讀書人,經常取下讀書人的帽子便溺,輕視無過於此。儒生酈食其拜謁時,劉邦一邊洗腳,一邊接見。酈食其進去說:“您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滅掉秦國?”劉邦罵道:“你個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瞭,所以諸侯們才陸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麼說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酈食其說:“如果您下決心聚合民眾,召集義兵來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倨慢不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於是劉邦立刻停止瞭洗腳,穿整齊衣裳,把酈食其請到上賓的座位,並且向他道歉,還跟他一道吃飯。

能夠放在身段,這對一名統帥來說,是大不易。戰國四公子之所以名垂青帛,也沒別的什麼才能,無非就是能夠禮賢下士,不端架子,一幫食客為他們服務。劉備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屈駕三顧茅廬,感動瞭整個歷史。

士人往往好面子,講氣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讀書人做事頂真,說穿瞭就是硬頭頸,最有名的莫過於讀書種子方孝儒,寧可被夷十族,也不能給朱棣擬詔,多大的事啊,其實都是朱傢的天下,誰當皇帝沒那麼重要,要你搭上那麼性命幹嘛。可是方孝儒就是堅持。

人往往受制的不是條件,而是自身理念。所以士人能成事,但不能成大事。你想劉備為什麼能放心托孤,就是看準瞭諸葛亮不會篡位。他臨死前假惺惺地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嚇出諸葛亮一身冷汗。諸葛亮是一個正統的讀書人,崇高理想是當良臣賢相,隻會累死,不會造反。

這些約束劉邦沒有,出身底層的他膽子大,顧慮少,轉得快。唯一指導他的就是生存法則,怎麼最有利就怎麼做,怎樣利益最大化就怎樣辦事。比如對項梁。項梁是項羽的叔叔,跟張良關系好,本來是給張良通風報信的:“你快逃吧,項羽要打劉邦瞭,不逃必死無疑。”張良把信息告訴瞭劉邦,並介紹兩人認識。劉邦聽說他是項羽的叔叔,馬上和他結為兒女親傢,這樣利益就牢牢粘在一起瞭。楚漢之爭,關鍵時候項梁沒少出力。

底層出身對劉邦還有一個好處:社會歷練讓他成為一位通透的心理學傢,熟諳人的心理。憑借豐富經驗和先天直覺,他在駕馭人方面威、利、恩並用,技巧嫻熟,籠絡瞭一大批人。取得天下後,他與人分享經驗,不無得意地說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傢,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