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202)視若平常,洞若觀火

2017-05-08 20:00:30

心理:

    沒有勇氣直面內心時,所說的一切隻是托詞。導致爭吵的第一個因由,是爭吵者隻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說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第二個原因,是人類語言繁復,尤其是抽象語言更是歧義無盡,你以為你把話說清楚瞭,卻不知對方的理解,與你相差萬裡。但導致爭吵最普遍的原因,是情緒化表達。解決爭吵的鑰匙,也在這裡。假如有這樣一條規定:撿到錢包的人,除瞭可以得到錢包裡的現金作為報酬,還能獲得失主的賞金,那麼,錢包的回歸率,一定大大得升。原來隨手扔掉的證件,變得有價值瞭。拾到的人,有動力想辦法聯系失主。作為弱勢群體,生活在這個並不仁慈的世界裡,一味容忍並不是有效的生存手段,而是懂得適時反抗。人有哪些認知偏差:樂觀的高估自己的應對能力,恐懼情緒下的短視行為,選擇性忽視反面證據,人雲亦雲的群體思維,維持現狀的慣性等。人性是不確定的,會因時而變。面對智者,知道騙不過去,就會表現出光明磊落的一面,成為英雄。面對憨瓜,知道你蠢萌無極限,就會成為騙子。不怪人傢,這麼蠢的憨瓜,不騙死你,豈不辜負瞭這月白風清美好人生?——老霧不管是富而不貴,還是窮而仇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到底就是兩個字——教養!一個有教養的人,貧窮,不會失瞭風骨,使富貴,也不會目中無人。無能是一個“母親”,生下瞭無知、軟弱、暴力、失敗、失控、猶豫等“孩子”。相較之下,迷茫這個詞,真是個掩飾無能的好東西呀。近幾年流行的那句是“誰的青春不迷茫”,說穿瞭,就是因為現在的自己什麼都沒有,所以不知道未來的自己要什麼。消極太可怕瞭,無緣無故把自己置於死地,看什麼都鬧心,做什麼都沒勁,以為睡一覺就好瞭,眼睛閉上,腦袋卻跟磕瞭藥似的,煩過去厭現在還看不到未來,人最怕的不是遇到瞭什麼過不去的坎,而是一路走來自己都是自己的坎,你邁過一道,前方,又會遇到更差的自己。很多職業聽起來普通,當然,實際上也普遍,年輕人不願意承認自己隻能有這麼普通的開始,是虛榮與自卑的雙重影響。

教育:

    學習是指我們始終對這個世界有蓬勃的好奇心,時刻想瞭解世界,探索世界,甚至改造世界。你把競爭對象看成那些少數的富二代,本身就是愚蠢的,而把自己一生的命運都寄托在拼爹上,就更是蠢到傢瞭。很多時候,抱怨別人能拼爹,抱怨社會這樣那樣不公,不過是為自己的懶散找借口罷瞭。在中國,很多孩子明明父母雙全,卻依然活得如孤兒一般。父母以愛之名,讓孩子過著孤兒一般的生活。教育孩子離開自我教育,是不會成功的。溺愛孩子,幾乎是動物本能,毫無原則地滿足他,替他做一切事,看他滿足的笑容,你有愉悅感,可惜代價太高:你扼殺瞭他的所有能力,沒有挑戰,沒有壓力,沒有訓練,能力無法生長,不出意外的話,他將是一個標準的弱者,註定要被淘汰。隻有當舊的認知被否定,新的認知才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我們也才能成長起來。除非有大亂世,微末出身的人登峰造極從來不是普遍的現象,不世出的奇才就是因為經過很多代的連續努力,一個普通傢庭才可能慢慢積累到足夠的社會資源來打造一個不可能世世代代都能夠出現的不世出的奇才。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證實瞭一個現象,他們用49年跟蹤瞭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後揭露瞭一個殘酷事實: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階層在代際間得到瞭傳承。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總有5%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何謂稀缺心態?就是“越是稀缺什麼,就越是在意什麼”。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會有交流困難。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把認知大概分為九個層級:最底端,隻知好惡。第二層級,默守成規。第三層級,認識到規矩的局限性。第四層級,明是非,知大體。第五層級,認識到是非的局限性。第六層級,認識到現實資源的有限性。第七層級,認識到人的發展性。第九層級,認識到人生的至高意義與價值。教育第一位的和最顯著的效果表現在一個人開始思考他是怎樣一個人,開始深究這樣一個問題,即在我身上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如果不能引導一個人視察自己,思索自己的命運,最巧妙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徒勞的。——蘇霍姆林斯基前不久,看一小學老師寫的文章,說她班上一學生,留守兒童,第一次考及格,高興得又笑又跳,回傢告訴爺爺奶奶,還告訴瞭自己種的那盆花。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成長的喜悅,正確的對比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學會自我激勵。這個孩子將來未必能上大學,但他的快樂指數一定比較高。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