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2016-08-11 23:16:22

做父母的往往會看重金錢。可以放心地說,孩子想當作傢而父母想讓其當醫生的多,孩子想當醫生而父母讓其當作傢的少。孩子認為父母太“實際”,其實未必。所有的父母對待孩子要比對待自己更慎重,因為作為父母,他們承擔風險,卻得不到好處。如果八歲的兒子打算爬樹,或者10來歲的女兒要和壞男孩約會,父母無法體會孩子的興奮,但是如果兒子從樹上掉下來,或者女兒懷孕瞭,卻要父母出面收場。

慎重

面對如此危險的誘惑,很難找到喜歡的工作就不奇怪瞭。大多數人從小就相信工作是受罪,不信邪的人也都栽在瞭名利的誘惑上。那麼到底有多少人最終找到瞭他們所熱愛的工作呢?10萬,或者10億。

找到自己愛幹的工作是很難的。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肯定很難,所以,不要低估它的難度,同時,也不要因為暫時沒有找到而氣餒。其實,隻要敢於承認自己對工作的不滿,就比很多人更可能成功瞭,那些人還在自欺欺人呢。如果周圍的同事都說工作得很開心,而自己卻對這份工作一點也看不上眼,那也許是同事在自己騙自己,雖然未必都是,但可能性很大。

做大事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艱苦,因為隻有喜歡自己工作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他們根本不需要勉強自己,但是,尋找愛好的過程卻得非常認真。有些人特別幸運,他們12歲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然後沿著這條路茁壯成長。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更多成就大事的人來說,其職業生涯就像乒乓球的軌跡,他們在學校裡學A,工作後做完全不相關的B,最後成名於C。

有時候,更換工作是精力旺盛的表現,但也可能是因為懶惰。通常,你無法區分自己究竟是掉隊瞭,還是在另辟蹊徑,即使許多成就大事的人,在最初尋找人生定位時往往很失望。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保持誠實嗎?一種方法是無論做什麼都要做好它,即使不喜歡。這樣至少知道自己不是在為懶惰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往往會養成把事做好的習慣。

另一種方法是“堅持實踐”。例如,如果想成為一名作傢,又不想因為日常工作而浪費精力,那麼,就要堅持練習寫作。盡管寫得不好,但還是要堅持寫。隻要堅持實踐,就會知道想成為作傢是不是想想而已。如果寫的東西實在糟糕,選擇這份工作就不現實。

堅持實踐是一種啟發式的方法,可以幫助找到喜愛的工作,甄別出那些本以為會做好的工作,最終選擇真正喜歡的,就好像水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可以找到屋頂的漏洞一樣。

當然,明白喜歡什麼工作並不意味著能夠以它為工作,這是兩碼事。有追求的人更要把兩者分清楚,喜歡做什麼和能做成什麼是不一樣的。

這一點看得越清楚,內心就會越痛苦,很多人因此降低標準。例如,如果在街上隨便找人問問,他們能否和達·芬奇畫得一樣好,就會發現很多人說他們根本不會畫畫。這更像是一種心理暗示,而不是事實。他實際想說,我不會去幹那個。因為如果想方設法讓他做畫20年,他會為自己獲得的成就而吃驚。當然那需要非常刻苦,可能要在頭幾年每天都得面對失敗。所以如果有人說“我不行”,不要相信他。

另一個經常聽到的說法是,不能每個人都做自己喜歡的事,總得有人做令人討厭的工作。真的嗎?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呢?在美國,唯一強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他們已經30年沒有這麼做過瞭,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如果仍然有些事沒人願意做,那麼人們就不得不自己做,過去發生在傢奴身上的事就是這樣。傢奴的工作是經典的例子,在公元10世紀時,似乎那份工作總得有人來做。然而在20世紀中期,發達國傢已經沒有仆人瞭,有錢人得自己幹活。

所以,也許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做,但是談到具體的某項工作時這麼說就不合適瞭。糟糕的工作可以自動化完成,或者根本就不做,如果沒人願意做的話。

兩條路

有一種情況確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他喜歡做的工作。人首先要生存,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會很難賺到錢。這時有兩條路可以走:

■成長漸進法:隨著能力的增強、名氣的增大,逐漸放棄不喜歡的工作,選擇喜歡的工作。

■齊頭並進法:做不喜歡的工作賺錢,以便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成長漸進法更常用,工作做得好的人一般選這種方法。年輕的建築師開始時不得不什麼活都幹,等到他做得很好之後就可以挑選項目瞭。這種方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太慢,而且不確定,即使是終身聘用也無法做到真正的自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