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3:17:10
就是這樣六個字,一個是“太晚瞭”,一個是“兩碼事”。
我就想問一下,為什麼一定要結合?就等於那民間藝術為什麼要改良?我實在不懂,人傢好好的在那裡,你改什麼良。你的修養又不夠,對民間藝術毫無知識。你有一種想當然的力量,你可以做民間藝術的老師,改得一塌糊塗。我的意思是這樣,就是不同的范疇事情按照哲學規律來考慮。它是兩個范疇,就是不能硬把它搞在一起,小說是小說,新聞是新聞,新聞是報道發生過的事情,不能把新聞當成小說來寫。寫瞭那誰都不信瞭,因為小說可以編的嘛,拍照是告訴人傢世界上真的發生這件事。你又重新拍一次,噢,人傢說原來可以重拍的,原來那個效果就沒有瞭。不要去改來改去。
選自:《不太像學術報告》
附:kent.zhu——平常的力量
有的時候,我常常無法進入狀態,這個時候我會選擇看書。一本好書有一種力量,一種代入感的力量,會讓你隨著做著的邏輯一路陷入進去,慢慢的將內心的浮躁都洗去,讓你沉靜下來,然後整個人也跟著沉瞭下來。
最近書荒,我甚至都開始重新看《金庸全集》瞭,因為那些寫書人的套路似乎都固定下來瞭。如果是寫個產品的書,來來回回就那麼點事情,反反復復的那種結構,看的瞭無生趣,就連舉的那些例子都讓你覺得厭惡瞭;如果是寫經濟的書,總覺得敲不到點子上,看著看著就走神瞭;如果是寫小說的書,唉,還是算瞭吧….
一本好書,跟一款好的產品類似,要有一種“代入”的力量。能夠讓用戶跟著你設定的邏輯一路走下去,一種心無旁騖的沉靜。每個章節,每個功能模塊,都如同空氣,似有如無,但是又讓人欲罷不能。平淡無奇的呈現反而最有殺傷力,柴姑娘的《看見》就是這樣,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學會平常說話,平淡無奇的呈現,反而是最有殺傷力的,這是柴姑娘自己職業成長的體會。讀到這裡,心裡猛然一震,這不就是我近1年來一直堵在我心中,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東西嗎?
做產品這事,其實完全一樣。
剛開始做產品那會兒,我常常想,這個地方是我做過設計的,我一定要想辦法告訴用戶,拼瞭命的產品裡做提示,想讓用戶知道。你看,我這裡做瞭設計瞭哦,多酷啊,我想瞭好久才設計出來的哦,你來看看….在我的眼中,這就是設計,一個功能一定要加一點修飾,這樣才叫“設計感”,這是一件多牛逼的事情。
再後來,我發現,其實除瞭那幫同樣是做產品的人之外,平常用戶根本不買賬,這真是件自作多情的事情。然後有些剛入行的朋友會給你評論,“這個交互做的真贊”,“這個導航的樣式處理的真好”,“這個很創新”,“這個圖標很有設計感”….開始的時候,自己沾沾自喜,你看,還是有人識貨的嗎!但是,偷偷觀察用戶操作的時候,傻眼瞭,沒人跟你想像中的那樣操作,因為,這是你的“設計”,你的眼裡隻有設計,沒有用戶。而那些同行的評論完全都是在黑你啊,因為壓根不是你的用戶…..
於是,慢慢的,我的產品裡很少有刻意的設計,即使有,也不會刻意的提示用戶。躲在後面觀察,如果用戶覺得不爽瞭,立刻拿掉。我開始去思考背後的事情,那就是,“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如何去設計一種“代入”的感覺,如何幫助用戶更順暢的解決問題,用一種接近與平常的形式。
我告訴跟我合作的設計師和研發,我們不是在“設計”什麼東西,我們是在幫助用戶達到,達到他的目標。比如,在寒冬的夜晚,找到最近的一傢酒店落腳;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下瞭火車,知道怎麼去他預訂的酒店。這些東西,需要設計,但是,不是之前的那種設計。
我們所用過的所有的優秀的產品,其核心必然都是以一種很平常的接近於我們的生活的形式來表現的,這是一種設計,一種真正的設計。
但是,當一款產品成功之後,會有很多人基於結果去評論,用他們的標準去評判,覺得這是“招式”華麗的結果。當你看多瞭這種評論,你真就覺得,招式很重要,投入過多的精力去做界面的設計,交互的設計,唯獨忽略瞭對產品本身要解決的問題的思考。其實,這些就跟會點水袖功夫一樣,上陣殺敵時一概用不上!
對產品本源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而你越接近這個深度,你越感覺到,其實,那些華麗的修飾,完全沒有必要,一種平常的展示就足夠瞭,足夠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