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7:30
寫過東西的人都知道:真坐下去寫,猶豫和斟酌的時間居多,敲鍵盤的時候少。人會不斷給自己找理由:沒找到節奏感啦,沒靈感啦,不滿意啦,如此雲雲。
而且靈感這東西,確實不易得;許多時候,寫著寫著,自己都恨:清湯寡水,什麼破文章?!張佳瑋公子有個法子,可以克服拖延癥,如下:
每天,趁閑著發呆時,想你最想寫的東西。想出一句話,最真實最簡單的一句,或者一個最簡單的意象,然後延伸,把它及其周遭的東西,組織得很美。
但不要急著寫,就在肚裡擱著,來回醞釀著,把這一段前前後後的都想圓潤瞭,想得你覺得不吐出來不舒服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寫瞭。
這一寫,不能停手,就寫到你高興瞭為止,在最高興的時候停下來,想好下面的一句話不寫,留著。
這就像評書留個扣子,明天好寫。
拖延不等於兩手一攤,什麼都不做。愛拖延的傢夥們極少什麼都不做,他們的確會做些略微有用的事,比如做做園藝啦,削削鉛筆啦,畫個重新整理文檔的簡圖以便自己有空時去收拾啦什麼的。為何拖延者們願意做這些呢?因為做瞭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而如果他們的待辦事項裡隻剩瞭“削鉛筆”這一件,那麼天底下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促使他們拿起削筆刀瞭。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積極有效地處理一些有難度、時效性強的重要任務,隻要他們可以借此逃避去做更重要的事。
結構化拖延法正是利用瞭拖延者的這種心態,為某人必須完成的那些任務梳理出一個結構來。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按重要性列個清單,在腦子裡想想也行,或者專門寫下來也可以。你甚至可以稱之為自己的“優先級清單”,把看起來最緊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頭,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後。於是,完成後邊這些任務,就變成避免去做清單最上方的任務的一種手段。借助於這種排列得當的任務結構,拖延人士就變成瞭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