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12:30
我也曾經很鷹派,自05年開始就在網上跟偽科學人士進行鬥爭,激辯無數樹敵良多,雖站在科學邏輯事實的高地上大占上風,但回想起來卻沒有真正說服過一個人,原因在於當時針對人的態度,我當眾拎著對方的耳朵大喝一聲“你是個傻瓜”,然後用強大的事實證據、科學知識和邏輯思辯去證明他的確是個傻瓜,即使他最終無力反駁我,但自尊心也會令他對我講的道理非常排斥,甚至與我為敵。後來,我把重心放在瞭人背後的錯誤觀點上,目標對事而不對人,在尊重對方思想認識權利的基礎上去分析觀點的正誤,即使不能說服他本人,但也贏得瞭大量旁觀者的認同。
王小波曾說過,科學把道理講得如此清晰明白,你要還不信的話,未免會覺得自己太笨。科學本身的強大才是科普影響力的根源,那種在網上給受眾貼上愚昧標簽並高調呵斥的做法隻會令人反感,對科學傳播事業來說弊大於利。科普的正途應是把科學的聲音大聲地說出來,令更多的人聽到,而且要在尊重受眾人格的基礎上,用他們樂於接受的方式去說,這才是更自信更有成效的做法。
原文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7e111d0101gzjb.html
點評:講到影響,勺子在他的《影響》這篇文章裡對影響力的解釋非常的到位——影響力指的是用一種為別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
原文如下:
我們公司有一哥們很有一些意思,方肘子的鐵桿粉絲,毫無理論的反對中醫和支持轉基因,其實這些都沒啥,那是人傢的個人信仰(或說愛好)的自由,但是強力拿出來影響他人就不對瞭啊,這跟我們去境外旅遊時遇到的滿大街的大法輪有什麼區別。他已經到瞭買一些方肘子的書強迫他的朋友們去讀去看的地步,還每天查問進度,人傢根本就沒興趣嘛,然後生氣,說:你花點時間讀一下這本書不會死吧。我看,這件事情真是挺無趣的。
有一句話叫不作死就不會死,我們還是來扒一扒應該怎樣去正確施加影響吧,這個會比較有現實的意義。影響,字面的解釋指的是對別人的思想、行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這個字,其實是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的,舉例來說吧,「他,追求高品質的音樂是受瞭一位老師的影響。」這樣是比較正面的影響。再如,「我們房間的隔音效果不太好,動作小點不要太大聲啊,影響別人休息的。」這樣的影響就不太好瞭,是吧。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就是有些人一天到晚削尖瞭腦袋想去影響別人,這本身是沒有太大的問題,愛表現者之常情嘛。到這裡,我要延伸講到另外一個關鍵字:影響力,因為你要影響別人你得有影響力,什麼是影響力呢?一般認為影響力指的是用一種為別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所樂於接受的方式,改變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能力。
看見瞭嗎,影響力首先是用別人樂於接受的方式去改變,更重要的影響力是一種能力,要對別人施加影響(力)要靠能力。而且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級階段,你得有能幫助他人把問題解決的能力,包括但不限於答疑解惑或者解決具體的問題,如此,別人才會覺得你是一個有用的人,這跟影響(力)一毛錢關系都還沒有。沾到邊的時候,你已經進入中級的階段,那就是你要能夠授人以漁,讓別人擁有自己出海打魚的能力,如果那個別人不是一個大傻逼,人傢會感激你的,你也成功對他或她施加瞭影響。
當然,也存在另外一種的可能,那個人傢在掌握瞭捕魚技術之後,而且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然後把你推下水瞭。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影響力就不應該隻是技術的輸出瞭,而在於價值觀的輸出。
如果非要說的徹底一點的話,那是“做人”有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