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閱讀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閱讀理由之我見

2016-08-13 16:25:24

不過要小心。伍迪·愛倫曾拍攝《午夜巴黎》,不光為瞭娛樂,更是想給我們一個忠告:

“每個人都有自己向往的黃金時代,包括黃金時代的人。”

人可以有欲求,但不能欲求過度。適可而止就行瞭。

行走那麼久,還是要回歸現實生活的。

我們可以在閱讀中看見桃花源,找到永無鄉,但依舊改變不瞭中國現今霧霾彌漫的事實。

大環境一時半會兒難以改變,我們卻可以學會調侃。比如說,最近的天氣是為瞭營造一種賓至如歸的氛圍,讓訪華的卡梅倫重回工業革命時期的故鄉。卡相要是聽見瞭,估計也會很開心,直誇中國網民有趣。

讀多瞭,俏皮話自然也就多瞭,生活的滋味就更明顯瞭。

一直強調人文關懷,到底什麼是人文關懷?就是瞭解人,解放人。

這種事情從文藝復興時期已經開始。那時人們也在閱讀,通過閱讀瞭解古希臘文化精神,然後努力拯救人們與水深火熱的中世紀。

人性的文明可謂一直在進步,自從西蒙·波伏娃那句“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的,而是後天被塑造而成的”的名言傳播開來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性別與性格之間其實並沒有存在多大聯系,社會上對男女的劃分,有時候是一種歧視。我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並不需要別人插手。愛亦如此,既然它可以超越年齡,國界,必然也能超越性別。E·M·福斯特曾在他略帶自傳性色彩的小說《莫裡斯》中悲傷地寫到:“英格蘭一直不願意接受人類的天性。”而今,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已經簽署瞭保護同性戀權益的法案,越來越多的彩虹旗飄揚在城市的上空。王爾德如果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

還有那些一度被認為是傷風敗俗的作品,逐漸也能重見天日,得到瞭人們新的認識。很多人,是看過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後,才開始正確對待戀童癖心理。畢竟,那些看似罪惡下流的人也是人,他們的心靈也和平凡人一樣,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林林總總地絮叨半天,無非是想讓人意識到,真的,人是沒有理由不去閱讀的。

然而我們的征途尚遠,越往深處走,就越會發覺它實際上是一座小徑分叉的花園,無數的可能性潛藏在我們周圍無數的時空中,真實與虛幻,謊言與真相,交織夾雜。不過別害怕,在我們的大腦能裝得下一座大英圖書館之前,先盡情地迷失在其中吧。

原文:http://noaspirin.lofter.com/post/21848b_b68c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