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揮動上帝之鞭

2016-08-13 16:26:55

蒙古人占領華北後,一度有殺盡無用的漢人、將農田全部變成草原的想法。它有落後愚昧的因素,也有北方草原已無法承載遊牧人的原因。元史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至滅宋,北方草原地區被迫南下的貧民數量高達近九十萬戶。

明末女真人再度崛起的十七世紀,又是小冰期——東北亞地區極端氣候最嚴重的時代,比引發遊牧人大規模遷移的三、四世紀和十二世紀都要冷。

滿清起兵犯明的理由之一是:明廷曾要求女真部落退出柴河、三岔、撫安的農耕區。因當時的氣候原因,女真社會的經濟生活已極度脆弱。

史料記載,十七世紀上半葉臨近遼東的朝鮮北方幾個道,因氣候緣故,傳統農業區的居民幾乎已無法以農事為生,隻好越過鴨綠江采集人參。而剛剛統一各女真部落並入侵過朝鮮半島的滿清政權,嚴厲禁止朝鮮山民越境采集人參。國境線上處掛著被殺的朝鮮山民的頭顱,但越境采參仍屢禁不止。

竺可楨曾總結:“任何最冷的時期,似乎都是從東亞太平洋海岸開始,寒冷波動向西傳播到歐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時也有從北向南傳播的趨勢。”

這個現象除瞭能解釋“五胡亂華”早於匈奴人入侵歐洲,還與遊牧民族大規模遷徙征戰規律有很強的對應關系。

比如,進入中原建立政權的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滿洲人,其興起之地幾乎都源自蒙古高原東端及興安嶺一線,而主體部落起源於蒙古高原西端的匈奴和突厥,雖然曾有過遼闊的帝國,但都不曾入主中原建立政權。

如果用氣候因素解釋,因為天氣變冷,都是自東向西、自北向南傳遞,它使得遊牧民族或漁獵民族的遷徙和征伐,都是自東向西,罕見自西向東擴張的情形。而有些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是因為中原在他們向西向南的前進路上,但中原並不在突厥和匈奴向西向南前進的路線上。

【氣候變暖同樣是災難】

經常扮演搶劫定居人角色的,並不隻是遊牧人,蠻族人的入侵,也並非是在寒冷時期。

對住在鄰近大草原的定居民族來說,八世紀到十一世紀是全球氣候溫暖的黃金時代,遊牧人盡管有強大的帝國,但上帝之鞭卻始終沒有真正揮下來。長期統治亞歐大草原的突厥人,對定居民族沒有表現出強烈的侵略性和破壞性。

但是,住在遠離歐亞大草原的西歐,這時卻遭遇前所未有的頻繁入侵洗劫。這些殘暴而亢奮的搶劫者,同樣來自北方,隻不過不是騎馬而是乘船四處劫掠。這就是維京海盜。

草原上的入侵者,其識別特征是矮小的蒙古馬、強硬的復合弓和神乎其技的射術,而來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其識別特征是龍頭船、粗大笨重的矛、劍、戰斧以及其戰鬥中對痛苦和疲憊的驚人耐受力。

維京人最初與外界的交道,隻是與俄羅斯人小規模的貿易。八世紀後期開始,這些以放牧、打漁和農耕為生的人,突然變成瞭殘暴貪婪的海盜。

西歐各國鄰海而河流密佈的地形,不利於遊牧民族移動,但對維京海盜來說,卻是四通八達的坦途。此前一個世紀,維京人學會瞭在船上裝帆,借助風力他們能抵達靠劃船無法抵達的遠方。

維京人的龍頭船很輕便,沒有水道時,他們甚至可以扛著他戰船前進。維京人在氣候溫和適宜的小暖期,不斷拓展搶劫范圍,最南他們曾抵達紅海,向東他們曾抵達巴格達。

遊牧人一般選在秋高馬肥、天氣轉涼的季節起兵,盛夏天氣轉暖時,遊牧人則撤回涼爽的草原。維京人入侵的時節與遊牧人相反,天氣暖和時他們揚帆出海,天氣轉冷時,他們北返回傢過冬。

最初,維京人偏好小規模搶劫修道院,因為那裡會有各種財寶,隨著搶劫經驗的豐富,維京人不再每年有規律性地定期往返地小規模搶劫。

公元871年,維京人沿塞納河逆流而上進抵巴黎,將之包圍瞭兩年之久,公元907年,8萬維京海盜橫貫歐洲大陸圍攻君士坦丁堡,這兩次都獲得瞭令他們滿意的贖金。

維京人突然爆發的破壞性,如果氣候變遷是重要因素的話,他們不是因氣候轉冷被迫離開傢鄉,而是氣候轉暖,人口大量增長。有歷史學傢估計,八世紀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總人口近200萬人,九世紀始,奉行一夫多妻、生子成群的維京人,因為人口壓力不斷向外擴張。

維京人填補瞭遊牧民族打劫的空白,他們為禍最嚴重的地區,是遊牧民族的鐵蹄無法抵達之處。維京人搶掠的足跡遍及英國、比利時、荷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俄羅斯乃至伊斯蘭世界。不列顛島由於不幸位於維京人出海打劫的航線上,成為荼毒最甚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