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讀書的“危險性”

2016-08-13 16:27:36

文/於震

幾個月前,偶然讀到一篇文章,是論述讀書的危險性,當時的感觸有卻不深,讀書百利而無一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因此所寫的回應僅僅是表面上的客觀,多少帶著些幼稚。半年多的時間走來,更廣泛的閱讀和更多的思考讓我不得不承認,讀書的風險不是意思比意義重要的一次真實體驗這麼簡單,寫作和思考也不一定可以完全消除這種風險,那麼對這個問題進一步的探討也就是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整個主流價值觀對於讀書這件事情一直以來都描述的十分美好,無論是句子還是故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都回避瞭它的風險,而這種回避是極具誤導性的。

那麼這種誤導性產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讀書這件事被當做啟蒙和開智的標志,要想讓大眾去做這件事情,就必須要突出它的美好,如果上來就說風險,那人們就會想:那我為什麼還要做?所以,那些我們經常看到的描述讀書多麼美好的句子,大多都是給不讀書的人看的。更準確的說,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人確實是不讀書的,他們對於讀書的理解隻能停留於那些美好的文章和句子,久而久之讀書這種事兒便因此成為瞭可遠觀不可褻玩的願景,流傳在整個主流價值觀中,從未被拆穿。

但是,你如果真的想讀書,想去自己切實的體會這種經歷,那麼你必須預見到,不讀書也可以把日子過好,也可以有高幸福感,而讀書你可能是好與更好的區別,也可能是壞與另一種壞的區別。

你不讀書或許覺得自己還不錯,也確實在進步。而你通過讀書看到瞭多樣性,意識到瞭自己所處階級的局限,甚至發現你的局限並不隻是你自己的問題,它可能是人性的弱點的時候,你不免會有悲觀。但是更大的問題在於,當你發現你沒能力超越這些人性的弱點的時候,更多的痛苦就會隨之襲來。

你不讀書或許覺得周圍的人都很棒。而你通過讀書意識到人應該有變得理性和寬容的自由,但是在普遍缺乏閱讀的年代,你不能理解,人首先也有變得愚蠢和蒙昧的自由。

你不讀書或許覺得這個國傢還有希望,也相信社會大體公正。而你通過讀書可能培養瞭政治理性,盡管它在別人看來是一種過度樂觀或者單純的象征,但至少它還是積極的。然而,也有可能你會變得徹底絕望。

你不讀書或許覺得周圍的姑娘/小子都配得上你,戀愛和婚姻並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而你通過讀書建立瞭對戀愛和婚姻的理性,但這理性開始留給你的或許不是更好的戀愛和婚姻,反而是更大的孤獨,這孤獨可能讓你跳動的心更加溫熱,也有可能變得冰冷。

你不讀書或許覺得你的出身迎來目前的現狀還算正常。而你通過讀書反而覺得這麼一個有智慧的人為什麼最終還是沒改變現狀。但是讀書從來都不是必需品,更加不能算作生產力,你的嘆息很大程度上不是社會的不公平,而是顧影自憐。

你不讀書可能不用知道男權、女權,跟著主流價值觀走並沒什麼問題。而你通過讀書你成為瞭一個女權支持者,但你突然發現,大男子主義可能都不算是性格缺點,但是支持女權,就有可能被罵有病,即使對方還是女性。

你不讀書或許對於某些問題自己都有清晰的回答。而你通過讀書開始重新問自己很多之前看似簡單的問題,你希望通過這些問題探尋更深一層的解答,但是在探尋的過程中,迎面而來的或許不是清晰,而是更多的復雜與無奈。

我想讀書的風險在於你的初衷是想尋找讀書這種無用的樂趣,但是上瞭道才發現,這個初衷不是一條路走到黑就能達到的,讀書讓你看到瞭太多的岔口,然後你不斷問自己,我這麼做對嗎?更重要的是,沒人告訴你哪條路是對的。

我想讀書的風險還在於你一旦嘗試跳出主流體系的評價標準,你將很難再像沒事一樣跳回來,那麼這期間或許有樂趣,但更多的是痛苦,就像一篇文章所說:我能說出這痛苦的淵源,但卻無法描述樂趣何在。

後來,通過讀書,你越來越發現,你曾以為秉承一個溫柔願景就能讓你變得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後來你發現,你可能在溫柔之前先變得激進。而更大的問題在於,激進過後,你或許離溫柔更近,或許更遠。

如果讀書真是一件苦樂相間的事情,那麼對於我而言,孤獨可能是一劑良藥,就像劉瑜那句話說的:知己可能既不可遇也不可求,你先要俯下身去,像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