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0:34
文/奧卡姆剃刀
互聯網拉近瞭人們的距離,但並沒有同化人們的思想,網絡辯論硝煙彌漫,熱點話題層出不窮。但嘈雜背後的真相,卻是情緒釋放的帖子遠多於冷靜講理的帖子,即使試圖講理的帖子,也有很多是邏輯混亂的,以致於各說各話,難獲共識。特別是在微博,四處起火,一地雞毛,而亂相叢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網友的邏輯能力欠缺。根據多年的辯論經驗我總結瞭七條辯論邏輯,供您參考。
1、有“證偽性”才有意義
你是一個戰士,連長的戰前動員稱“隻要沖鋒跑得快,就不會受傷”,你拼盡全力沖瞭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抬瞭回來,你質疑連長,連長的回答是“那是因為你沖得不夠快,否則就不會受傷。”你噴過一口血後慢慢明白瞭,連長的那句動員根本沒有潛在的可以被證明不對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就是沒有“證偽性”,解釋權完全由他,這是句永遠正確的騙人鬼話。若動員改為“隻要沖鋒速度達到每秒5米,就不會受傷”,這就有“證偽性”瞭,隻要有人沖鋒速度超過每秒5米還受瞭傷,就可以證明連長的動員是錯的。
在選擇一個辯題時,首先要核實的是此問題有沒有“證偽性”,例如有人拿出“天人合一”來跟你辯論,你就不必理會,因為這個問題沒法證偽,怎麼個合法全由對方的兩片子嘴說瞭算,你稱“三才天地人,為什麼隻有天人合瞭,憑啥把地落下呢?”人傢可以說“地太低級,不與丫合。”你也沒法證明他不對。所以,在辯論過程首要的就是要檢驗對方觀點的“證偽性”,無法證偽的說法沒有意義。
2、“無”不需要證明
你說“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我說不存在,你讓我證明不存在,那我還真證明不瞭,即使我掘地三尺沒有找到,那也不能排除掘地四尺能找到的可能,即使我滿頭大汗地把地球都掘遍瞭,然後你來瞭一句“會不會在火星上呢?”
與邊界清晰的數學問題不同,現實生活中的“無”是沒法證明的,也是不需要證明的,持“無”觀點的一方可以什麼都不用幹就是默認正確的一方,直到持“有”觀點的一方拿出瞭“有”的證明為止。你說手機輻射存在著引發腦瘤白血病的危險,我說不存在,這時應該由你來舉證。全球科學界曾做過上百項手機輻射與腦瘤白血病相關性研究,結論不支持其中的相關性,你求證“有”不能成立,而我的“無”就是繼續成立的。
很多堅持“有”的一方在舉證不能的情況下會拋出“潛在的可能性”的說法,竊以為這是個最扯的說法,沒有之一。您讀完此文地球就毀滅的潛在可能性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這種沒有證據的想象中的可能性有意義嗎?跟打輸瞭架,跑前撂下一句“有種你等著”一樣,“潛在的可能性”就是一句找場子的廢話,根本不必理會。
3、肯定性指控拿證據,否定性指控有界線
肯定性指控說的是聲稱對方做過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責我偷瞭錢包,那就應該由你來拿出物證人證,並公佈時間地點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證沒偷過,其邏輯的根源就在於“無”沒法證明。。
否定性指控說的是聲稱對方沒做過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責我沒有上過大學,是靠欺騙得到的教職,因為你所聲稱的“無”不需要證明,那舉證責任就輪到我瞭。但在我舉證之前,你先要明確你這個指控的“證偽性”在哪裡,比如說你同意瞭隻要我亮出大學文憑你就認輸,然後我才會舉證。否則,我亮出瞭文憑,你又否認文憑的真實性,待我證明瞭文憑是真的後,你又不認可文憑上的人是我本人……這是精通邏輯的人常用的損招,他總是提出否定性指控,逼得你不斷地自證,直到你崩潰為止。否定性指控必須要有可證偽的界線,否則就是耍流氓。
4、慎用排除法
飛碟愛好者觀察到瞭天空中的異物,分析如下:不是飛機,不是流星,不是飛艇,不是氣球,不是……所以隻能是飛碟!但最終被專傢論證是西北某基地未公開的一次導彈發射。排除法本是一個很好的分析方法,但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集合及元素必須明確。數學領域裡集合及元素往往很明確,排除法就很好使,例如一個集合裡有三個數,除瞭A數B數那就隻能是C數瞭,但現實生活裡的集合及元素往往是不明確的,元素有很多甚至還有未知的,再使用排除法就非常危險瞭。
我跟一個姑娘獨處一室,你聽到姑娘的哭聲後闖進來為姑娘抱不平,質問我“屋裡沒有別人,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其實,我還真的有很多可說的,例如姑娘失戀後呆呆地要尋死,被我開導後哭出來不想死瞭,姑娘終於找到瞭長年資助她讀書的好心人,激動得痛哭……我真是比竇娥還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