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聲音記憶

2016-08-13 16:33:54

又如《邶風·擊鼓》中最有名的兩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很多人總喜歡引用後面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來寫給情人,以示堅貞的愛情。可我卻覺得這句最美在前兩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此句中最美又在“生死契闊”。沒人能回答永遠有多遠,沒人能真的懂得時間無盡的綿延,對於一個最長的時間無非是從生到死,從無到無,人與人之間最痛之處無非生離與死別。而不論我是生,不論我是死,不論我們契合,不論我們闊別,都“與子成說”。其次美在“與子”二字,人的一生大概會遇到很多的各色的人,可是很奇怪很邪門,隻有“子”讓我願意甘心相“與”。有的時候我甚至想,這首詩已經超越瞭單純寫愛情的主題,它可以是一種珍惜的情感,讓我們明白要擔待生命中那些難能可貴的人,要懂得“生死契闊”的可嘆,懂得“與子”的可貴。

在《詩經》中可以找到人生中一切的情感,《子衿》中清新又純美的思念,《樛木》中對婚姻幸福的祝願,《碩鼠》中被侵犯的憤怒,《碩人》中對美女的向往與贊美,《柏舟》中對群小的憤懣,當然還有《蒹葭》中渴望而不可求的彷徨痛苦,《關雎》中輾轉反側的炙熱愛情……“不讀詩無以言”,我現在越來越懂這句話的意思瞭,人生的情感如此復雜、矛盾、多變,當某種情緒瘋狂地將我包圍,當文字變得無力,這時我想,我需要一首詩,用聲音唱出來。

《詩經》中的情感像不急不緩,徐徐而來,就像把一顆種子放進土裡,慢慢等它發芽結果,不能過於躁動,而又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它是來自於土地的。一切的情感在自然都會得到擔待,找到歸宿。

點評:這才是詩的原體,源於自然,發乎情感。正如枝子姐說的:“詩人既不感性也不理性,真正的詩人表達的是靈性。哲學傢是研究靈性何來的一群人,他們用頭腦分析事情,會用到思維工具。但是詩人不用頭腦,而是用心用靈去表達他所感受到的世界。多數人心靈封閉,所以會做詩的人很少,能讀懂詩的人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