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4:37
文/水湄物語(長投網創始人)
十一月份的熱門話題當然是雙十一,但我從來不過雙十一,除瞭雙十一,京東當當打折我也不太參與。這大約跟我的消費觀有關系。
從一件小事說起。我先生對日本料理情有獨鐘,上周他過生日,我預約瞭一傢日料店讓他Happy下。但那傢店有點難找,害我們開過頭繞瞭一大圈,然後又說車庫不能停車,隻能停到蠻遠的一個地方再步行15分鐘到店。我先生一路上一直忿恨地說回去就給差評罵死那傢店。
但是當菜單上來之後,他已經沒瞭脾氣,當第一批刺身上桌的時候他已經眉開眼笑瞭(這孩子還真好哄)。原因是那傢店的東西確實是好,日料刺身沒什麼烹飪的技巧,關鍵就是原材料要好。它們傢的海膽不玩虛的,很小的碟子,但是滿滿的都是黃橙橙的很大的海膽。北極貝刺身比我吃過最好的都大瞭兩圈,厚瞭一倍。甜蝦刺身入口即化。別說我先生,連我這種不太愛吃刺身的人都覺得不虛此行。於是我們立刻預定瞭兩周後的14人團隊聚餐。
然後我們共同感慨說,雖然這傢店比別傢貴瞭大概50%,但是東西卻好不止一倍,論性價比還是很高,東西不怕貴,物超所值才是真正重要的。也就是說“價值”超過“價格”就能讓消費者滿意而歸。
我們可以從三點來談談為什麼我從來不參與促銷活動呢:
第一點:對於消費品而言,“需要”比“價格”更重要。
對於投資來說,恐怕明確內在價值之後,價格是最關鍵的因素,我先生為瞭一傢公司股票足夠便宜,,甚至不惜等上一年兩年三年之久,有時候他會感慨也當年僅僅是因為不夠便宜而沒有買入某個公司,現在漲瞭兩三倍不止,但他不會後悔,因為這是他投資的基本原則。
但是對於消費品而言,我覺得明確內在價值之後,“需要”比“價格”更重要。舉例來說,如果是一套房子,明確它是“投資標的”(請註意是投資而不是投機,區別我就懶得說瞭),你應該有耐心等上個幾年,等到價格確實便宜的時候再下手。
但是如果明確這套房子是“消費品”,例如作為婚房用,那麼我才這個時候你考慮最多的應該是“是否需要”,而不是“價格是否便宜”。如果你大婚在即,新娘和丈母娘擺出“沒房子休想結婚”的嘴臉,那麼無論現在價格是如何,你應該都會下手買的。
因此,拼搏雙十一的問題在於,它往往會以“價格低”使你忘記瞭“是否需要”這件事。閱讀的讀者愛書人多,但是京東當當打二折三折,你攢夠瞭優惠券買回來的書當中,有多少是已經看完的?而多少又是從此束之高閣的呢?
第二點:對於消費品,也要搞明白“價值“和“價格”的差別。
我看不少人說“去年雙十一買的面膜還沒用完”。就拿面膜舉例吧。對於一件商品而言,它對你而言是有“價值”的。一般來說,你會購買“價值”高於“價格”的商品。例如一包面膜,假設平時價格是20元,但是對於你的價值是30元,那麼你就會購買。
但是對於不需要的東西,用不到的東西,它的“價值”實際為0。也就是說,一包你去年買瞭,但是今年還沒用的面膜,哪怕它雙十一從20元打折到5元,因為它的“價值”為0,你仍然吃虧瞭5元。
我看朋友圈中流傳著不少類似“別問我花瞭多少錢,而要問我省瞭多少錢”的言論,如果明白“價值”和“價格”的區別,就不會這麼說瞭。省多少隻是“賬面數字”,其實死活都是你吃瞭大虧。
第三點:追逐雙十一是有成本的。
最後一點其實我覺得最為重要,也是我從來不過雙十一最大的理由,這是因為購物這件事是有時間成本的,甚至會養成不太好的消費習慣。
在雙十一之前,考慮我要買什麼,看看哪傢店打折最厲害,在雙十一準備夜宵盯著電腦,手快有手慢無地拼搶,在我看來都是有成本的。時間是成本的一種,精力是成本的一種,還有最關鍵的是,思維方式也是成本的一種。
我寧願去思考“如何能賺更多的錢”,也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如何能買到更便宜的東西”上。我寧願去考慮“什麼東西我不買也可以”,也不願意去考慮“如果便宜的話買回來或許會有用”。
雙十一其它的弊病大傢都聽得很多瞭,有一句話叫“商人就是,千做萬做,蝕本生意不錯”。我認識一個雙十一銷售額排名前50的土豪朋友,雙十一那天還沒過半,我都看見他們傢銷售過億瞭。但我知道他們傢雙十一賣的產品,肯定是跟平時不太一樣的。消費者想占商傢的便宜?我能說門兒都沒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