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4:04
文/一江春水
1.在他人語言印象(陰影下)生存
一旦意識到在他人語言印象(陰影下)生存,才駭然發覺這很危險。當意識到這種危險時,已經處在危險當中。
哪一句話是你自己的?它來自於你的切膚感受?用自己創造的語言?捫心自問。當審視自己的時候,才發覺早已經失去瞭話語權,於是出現瞭“人雲亦雲”“眾口一詞”的局面。眾志成城。
用自己的話來說出自己的想法,其實質就這樣簡單。可是我卻張口結舌,面紅耳赤,言而無物。
我看見瞭語言的叢林,卻沒有栽種成活一棵樹木。知恥近乎勇?我所倚重的長城在轟然坍塌。月轉星移。我心理說這次真好奇怪,奇怪於還有話語吐出。克爾凱郭爾的自由(“人們是多麼沒有理智啊!他們從未運用他們所擁有的自由,卻要求那些他們並不擁有的;他們有思想的自由——卻要求言論的自由”)。唉,突然之間我的失語癥竟然好瞭:瑪雅人預言世界末日之後的“劫後餘生”。於是不由自主發出這樣的慨嘆:今天天氣好美啊,就是冷得刺骨。
2.路
一個人有路可走,還要讓別人也有才行。不能擋住別人的路,而把自己的路空著。古希臘正在洗澡中的哲學傢可以指責來看望自己的帝王不要“擋住眼前的陽光”,寓意著他比帝王要高貴,更有優越性。這是對於權威的挑戰。帝王是世俗中最高的統治者。哲學傢是無冕之王。這種優越意識是通過帝王作為墊腳石來烘托,來體現出來的。
因此說,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堵住瞭別人的路,就為自己設瞭一堵墻。相當於堵住瞭自己的路。姑且不論“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寸土必爭”;“錙銖必較”。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生存,“霸道者”剝奪瞭他者這一生存條件。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網絡調侃流行語言)。它來源於但丁的,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3.真理
人們世世代代口口聲聲所追求的真理究竟是什麼?我努力在大腦裡搜索,搜索教育教科書上所餘下的殘瀝。它是客觀存在,這一點肯定無疑。但我們不能說一塊石頭是一塊石頭,赫耳墨斯手中的緒任克斯是一支牧笛,就是真理。因為記得有同學指著頭上的太陽說,我說這是太陽,這就是真理——這是真理的庸俗化,教政治的先生立馬糾正說。
於是我試探著給出這樣的判斷:真理是客觀存在的,加上個人的恰如其分的主觀解釋,兩者必須高度相契合,並得到其他人的認可。此外,補充說明:真理不能太具體化。於是最終證明得出:真理是一個概念。是哲學傢發明創造的一個專用詞匯。我們大眾即為其所困擾,又是廣大受益者,或者說是犧牲者。春江水暖鴨先知。冷暖自知。於是想起文革時期的一句口號:“誰發傢誰光榮,誰受窮誰狗熊。”
4.認識
人對事物的認識有局限性。“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蘇軾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幾乎是運用形象化語言對哲學的(認識論上的一個)最好的解讀。
5.常識
所有的常識應該是這樣的,不必柏拉圖告訴我們也知道,一個直的東西放到水裡它給我們的視覺形象是彎的。物的相因為環境不同,給眼睛反映的結果存在差異。那麼,究竟哪一個更真實呢?我們說每一個都是真實的,因為眼睛所見到的角度不同。不過,我們更傾向於認為從水中拿出來“直”的更接近真實。為什麼產生這樣的認識(結論)呢?我認為原因並不復雜,人更願意見到它的常態化。在水中(彎的),是這一物體的非常態化,這就是緣由之所在。進一步的常識是,柏拉圖把詩人打入冷宮,逐出理想國。在他所設定的人分三類中,哲學傢占據第一等級。
柏拉圖認為,先有物的概念(第一層級),譬如說床,然後木匠根據床這一概念做依據,來制造形態化的實物的床(第二層級),詩人看見瞭“床”,然後進行描述,用詩的語言(第三層級)。詩人與自己所描述的事物,其熟練程度(描述)遠不能與具體從事該行業的匠師、技術工人相比——因此,他要低於這些人,距離真理也就最遠(第一層級)。此外,他認為詩歌給人帶來低級欲望,隻能把人引向墮落的一面,脆弱的一面。柏拉圖給於哲學傢“國王”的尊貴待遇。然而他可能忘記瞭,如果加以比較的話,熟練程度(闡述)哲學傢也不能夠和其他從事本行業的匠人(技師)相比。哲學傢無疑認識世界更深邃,更透徹,他對這個世界加以把握,給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