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4:04
我以為詩人哲學傢兩者都是對於人生有所闡述,統而言之,都可以歸於大的“藝術類”,區別在於:一個是偏於理性,一個是偏於感性;一個是邏輯思維,另一個運用形象思維。不過——或許叔本華《關於思考》中說得對(詩詞:“卻道天涼好個秋”):
“生存問題——這個曖昧的、多苦的、須臾的、夢幻般的問題,一認真討究,恐怕所有的工作都得擱下瞭。實際上,除極少數的幾個人外,一般人對這個問題都沒有絲毫感悟,甚至是盡量避開它,覺得與其談論此問題,不若把這些心思用在和自己切身關系的事情上……”
詩人,哲學傢或許就是叔本華所說的極少數的幾個人吧。人生很無奈——依舊是在“拾人牙慧”。
來自:心靈咖啡
點評:
常識的局限性是由於信息差異導致的(信息差異的含義:每個人所看到的信息,經歷和經驗的差異)。個人的常識通俗來講說就是覺得不需要特別理由,就應該這樣的事實。而常識說到底還是自己看到的信息,以及經歷,經驗中得來的,所以每個人的信息有差異,常識也有差異。
人無法看到自己常識之外的可能性。也因為信息差異,每個人的常識各不相同,對同一事情的判斷就不同。人們隻能看到自己願意相信的常識。那麼,人類本身固有這麼大的局限,怎麼辦呢?作為個人來說,就是要足夠明確自己的局限性,保持時刻接受新信息的謙遜態度和擁有反省自己已經根深蒂固的判斷的心態。而不斷學習,不斷接觸新的信息,不斷反思自己的固有觀念是唯一逐漸靠近真理和真相的辦法。雖然個人無法做到在所有領域判斷正確,但是能夠在自己熟知的領域做到足夠高的正確率,這樣就很瞭不起瞭。隻不過一個人往往在某方面有很高成就時,對自己的所有判斷都過於自信。
林肯說:你可以一時蒙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蒙騙一些人,但不可能永遠蒙騙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