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6:36
一、藝術之名
文/下午百合
窗外是陸傢嘴濃重的霧霾,樓群影影綽綽的,如果我凝神去看,會不會有些清晰的什麼從心底浮起?
她問:“怎麼樣看懂一幅畫?”我把視線收回,“畫是不需要懂的。”
如果我們抱著“懂”的心理,是帶著所有的知識、經驗、信息去看畫,是一種有目的的意識活動。而真正的藝術欣賞卻正是要拋棄這些。你隻需要去看。
面對一幅藝術品,寧靜的空間裡,隻有一個你和你面前的它。你不再是眾多社會身份中的一個,你隻是你。你隻需要靜靜地去看,慢慢地,作品裡凝聚的藝術傢的精神會流淌出來,觸動瞭你內心的什麼。這是隻屬於你的獨特的體驗。這種交流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你要讓它自然而然地發生。不需要一個定義,一個刻意的認同。慢慢地,你不是在觀看藝術品,而是在讀自己的心。
音樂帶來的感受亦如此。你隻需要把自己整個沉浸進去。心不再嘈雜瞭,你感受到一種韻律,你隻需要跟隨它。嘴角翹起或是眼含熱淚,是怎麼發生的?它不是慣性也不是經驗,那是你的心自己在唱歌。
我們所有的教育是讓我們獲得一種成熟的經驗,是訓練有素,是專業的慣性。藝術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小孩子沒有任何經驗,但他能直覺地感受美好,創造出無窮無盡的樂趣。他沉迷於天地間各種各樣的色彩,他每天探索著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表現。從一根麻繩,一塊泥巴,一片雲彩中發現瞭奇幻的世界。然後他學習,增長經驗,攻克某個專業,在自己既定的軌道上運行。財富在增加,人際在拓展,或許,他成就瞭自己的王國。在此之前的人生,一切都是在“增加”。直到他來到瞭一幅塗鴉般的作品面前。發現自己“看不懂瞭”。
因為藝術的欣賞沒有經驗可談。如果你像往購物車裡裝進商品那樣慣性地走近藝術,你得到也隻會是毫無價值的經驗。如果你的心沒有打開,藝術品中間能夠真正打動你的東西,也不會打開。
這像不像一場自己跟自己的戀愛?沒有理由的,以藝術之名,靜下來。觀看。
二、做個木偶
文/如此不過
托福考試的內容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各個方面,地理,化學,生物,物理,航空,歷史,畫傢,電影,社會學,經濟學,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等方面。不錯,托福就是用這些來折磨考生的,用你不曾知道的內容,沒有聽過的理論,不可能見過的術語讓考生望而生畏。不過,真的,很長知識。
做瞭幾套真題,覺得視野廣瞭很多,有一種巖石會在沙漠裡會自行移動,而科學傢至今都無法查證原因;夏威夷土著的語言竟然跟東南亞某種語言屬於一個語系;進行畫畫鑒賞時需要掌握的方法和四個步驟;上古時期洞裡的刻畫可以反映深刻的思想。。。
看來考試從不隻可能是考試而已,它們還可能是望遠鏡,是萬花筒,是帶我暢覽大千世界的東風。
除此之外,我跟英語有著一段愛恨情仇。高中畢業後我就基本上遺棄瞭它,沒有仔細對待過它,靠中學的老本,自大地騙著自己,同時忽悠著這個勁敵。後來發現,行走江湖,欠債總要還。不是不還,時候未到而已。懶得聽聽力,結果多年的抗拒竟累計成瞭恐懼,導致自己聽聽力前非常地焦躁和不安。欠債的感覺真不美好。
所以,債還是早還吧,這次規規矩矩地做個木偶人,並且不要長長鼻子。
三、我們的演繹史
文/輕身一笑
制造並且傳播進而相信神話是我們的優良傳統。
我們神話劉墉,我們神話狄公,我們神話包拯。以至於我們的老百姓以為劉墉智鬥和珅其樂無窮,以為三俠保護包拯懲奸除惡,以為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奸雄一個。被禦用文人編造出生時即有妖魔跡象的皇帝就不必說瞭。
道聽途說,以訛傳訛,隨意編造,謊言說過一千次就成真理。明明沒有蘋果砸到牛頓,我們卻相信蘋果乃萬有引力發現之源。明明沒有東風幫助孔明,我們卻相信孔明乃火燒赤壁之帥。大英博物館根本不會為某一個特定的讀者安排特定的座位,仍有人去那裡觀摩馬克思磨出的坑。
我們編造神話,我們相信神話。呼風喚雨的氣功大師視宇宙為簡單玩具,武林高手禦氣傷人幾米之外,超級強校考清華上北大者如過江之鯽。可是呢,氣功大師賺得盆滿缽滿不再出山瞭,武俠宗師贏得塊塊板磚依舊義正詞嚴,高考神話瞭一個又一個模式,神話瞭一批又一批老師。可扒開瓤子看一看,哪個不是題海戰術?